经济成长的历程精编(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农耕体系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特点:从采集业向种植业发展。 2、区域特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明显地域差别。北方以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 3、农业特色: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六畜)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以朝代为序) 1、原始工具:刀耕火种,石、木、骨器 2、文明时代:金石并用,耒耜仍是主要工具 3、春秋战国:A、铁农具提高了生产效率 B、牛力耕田开始出现,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4、唐朝: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 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有翻车、筒车等 三、水利设施 1、大禹治水 2、工程建设:A、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B、西汉时期的漕渠和白渠, C、治理黄河 D、西域地区坎尔井(源于西汉) 3、水利著作:古代农农学著作中包含大量水利建设内容。 四、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2、小农经济: (1)出现原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2)概念: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 庭手工业相结合。 (2)作用: 积极――在没有灾苛政干扰下,农民 可勉强自足;农民生活比较 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 承担者,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 2、商周时期: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劳动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春秋时期: (1)井田制崩溃:公田抛荒,私田私有 (2)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 (3)商鞅变法: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全面肯定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形式 1、三种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2、地主土地所有制 (1)途径:土地兼并 (2)历程:北魏----实行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以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利益。 宋朝――不抑兼并 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普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