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926年3月25日,《新青年》发表了瞿秋白的《国民会议与五卅运动》一文,对五卅运动进行了总结。其说法与现在的观点比较吻合的是 A.“中国的国民革命从五卅运动开始了” B.“五卅运动 “使中国的政治运动第一次群众化” C.“国民革命联合战线,足以使帝国主义不敢一致进攻” D.“国民革命中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足以破坏联合战线”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Ⅱ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在答卷纸试卷密封线内规定的地方。 2.答卷Ⅱ时用兰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纸上。 二.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1题14分,第42题12分,第43题24分,共50分。 41.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4分) (2)材料二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4)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2分) 4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外国战争(指鸦片战争)出人意外的结果乃是中国之开放,如今,倘此次革命将推翻偶像之崇拜而开放门户,使(基督教)福音得普遍传播于全国则其结果岂非同样奇妙耶?” —— 美国牧师罗孝全:《洪秀全革命之真相》 材料二:“他们(太平军)已创立一种新宗教,可以称之为一种伪教的启示。……几乎完全由内地的无知识的,没有思想的群众组成,……对一切拥有财产的人恨入骨髓……天王兄弟及其臣下,当他们成为这个中华帝国的主人后,是不是会承认清政府与英、美、法三国相约的义务呢?这是极不可能的。” ——引自美国公使向国务院的报告,见《美国侵华史》 材料三:“毁灭性的战争正在迅速地摧毁一个稳固政权的一切基础,也正在破坏商务的一切命脉。大不列颠一国,或是在中国领海拥有舰队的三个列强联合起来,来制止这个毁灭性的战争。” ——摘自《阿礼国机密报告》 (1)材料一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同情态度,其基本出发点是什么?你认为此种认识是否正确?为什么?(4分) (2)材料二仇视太平天国运动的理由有哪些?(4分) (3)用太平天国的主要史实说明材料三的基本内容?(4分) 43.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 材料二 (甲)本杂志于国学则主以切实之功夫,为精确之研究,然后整理而条析之,明其源流,着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乙)本杂志于西学则主博极群书,深窥底奥,然后明白辨析,常慎取择,庶使吾国学子,潜心研究,兼收并览,……(丙)本杂志行文则力求明畅雅洁,……总期以吾国文字,表西来之思想,……苟能运用得宜,则吾国文字,自可适时达意,固无须更张其一定之文法,摧残其优美之形质也。 ——《学衡杂志简章》(1922年) 材料三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 ……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1920年)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学衡派的主张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有何不同?(8分)请评价学衡派的主张 (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是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的?(6分)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孙中山作出这样评价的原因。(4分)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高二历史答案 答案: CDBDC DADAC BBDAC DACCB CBBCD DABBB ACCDD BADBD 41.(1)地位:图一: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图二: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分) (2)“界碑”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胜利”含义: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2分) (3)表现: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4分) (4)问题: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2分) 42. (1)出发点:将有利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不正确。 认识:没有认识到拜上帝教和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本质。(4分) (2)认为拜上帝教是伪教,太平军仇视一切有财产的人,太平天国将拒绝不平等条约。(4分) (3)太平天国提出的革命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太平天国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平常往来。1862年英法等国响应清政府借师助剿要求,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4分) 43.(24分) (1)北洋军阀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起来。(4分) (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的同时,存在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倾向,学衡派主张研究国学,弘扬其中优秀的文化遗产,并综合中学与西学,加以创新;(4分)新文化运动提出文学革命,要求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学衡派认为中国文言、文法可以很好表达意思,形质优美。(4分) 学衡派对待传统文化和西学的态度值得肯定;反对白话文(或文学革命),不利于思想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2分) (3)新文化运动是有价值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人们关心国家政治事务;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6分) 北洋军阀政府抛弃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五四爱国运动迫使北洋政府作出让步;孙中山的实业建国、二次革命、依靠军阀的第一次护法运动相继失败。(答出2点即给4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