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 选择题(1-30每小题1分,31-40每小题2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忽必烈即汗位后,汉族地主知识分子一再鼓动他“奋振乾坤,应天革命。”“革命”的含义是 A. 军民异籍,胡汉分治 B. 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C. 设官分职,立政安民 D.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这里的“内”是指 A.大都周围的河北,河南,山东 B.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D. 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 3.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上述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甲.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太虚本动,天地日新。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朱熹、黄宗羲、董仲舒、王夫之 C.顾炎武、朱熹、李贽、黄宗羲 D.王夫之、黄宗羲、朱熹、顾炎武 4.图5-图7出自我国古代同一部科技著作。读图,指出该书的作者是 A.贾思勰 B.沈括 C.徐光启 D.宋应星 5.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位学者所指的是 A.汉代的尚书令 B.唐代的门下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首辅 D.清代的议政王大臣 6.右图是《清朝初年北京内城八旗分布图》,这说明八旗制度在 当时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女真族的奴隶制度发展 B.壮大女真族正规军规模 C.加速了女真族封建化进程 D.巩固了满州贵族的政治统治 7.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甄泽镇及其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的结论是 A. 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 D.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8.下列关于西藏地区事务的管辖机构设置的先后顺序是 ①驻藏大臣 ②宣政院 ③建僧官制④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③④②① D.②③④① 9.清朝前期设置的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的行政机构是 A.伊犁将军 B.乌里雅苏台将军 C.盛京将军 D.驻黑龙江将军 10.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政府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明朝航海家郑和远洋归来曾向皇帝上书:“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必须控制海洋才能称霸世界 B.加强海外联系,扩大国际影响 C.增强海上军事力量,殖民扩张 D.维护海权,捍卫国家利益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思想演化而来的,最初顾炎武之所以把“亡国”与“亡天下”予以区分,其用意是 A、反对空谈,力图扭转不切实际的学风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宣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主张 C、鼓励人们关心国事 D、号召人民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13.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数量上有所发展,但这是在殖民主义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实现的。以下各项对这一过程在中国所造成的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传播 C 造成货币和资源的大量流失 D 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受阻 14.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年5月31日为世界禁烟日。 1999年美国纽约市政府把竖立林则徐铜像的华埠中心命名为“林则徐广场”。林则徐受到世界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他 A、严禁鸦片,是世界禁毒反毒先驱 B、加强海防,提出建立近代海军主张 C、学习西方,提高欧美的国际地位 D、抗击英军,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15.法国总统萨科齐不顾中国人民反对,悍然会见了窜访欧洲的达赖喇嘛,成为欧盟历史上第一个会见达赖的轮值主席,这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下列事件中有法国参与的历史事件有 ①《南京条约》开启中国屈辱历程 ②火烧圆明园 ③《辛丑条约》陷中国于半殖民地深渊 ④巴黎和会上拒绝中国的正当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