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清朝咸同年间《夷场行》中写道:“人间何地无沧桑,平填黄浦成夷场;高高下下嘘蜃气,十十五五罗蜂房;青红黄绿辩旗色,规制略似棋枰方。……”揭露了列强 A.强迫开放通商口岸 B.割占香港 C.攫取领事裁判权 D.强建租界 17.沙俄通过《北京条约》所割占的土地,元清两代曾在此设置过的地方机构有 ①辽阳行省 ②岭北行省 ③吉林将军 ④黑龙江将军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8.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皇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的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对咸丰皇帝这一认识分析正确的是 A.把维护国家的尊严放在第一位 B.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C.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认识到列强派员驻京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最大 19.依据相关条约,法国传教士不失时机地在天津建造了望海楼教堂(右图),这是近代天主教传入天津后建造的第一座教堂。请判断该教堂最早应建造于下列哪一条约签订后 A.《望厦条约》 B.《黄埔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0.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醉状态下唤醒似的。”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 A.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B.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军民抗击英军 21.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22.1861年,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谈到一本书时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西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C.《天朝田亩制度》 D.《天演论》 23.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24.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因为甲午战争后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25.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26.“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此项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清政府腐败 B.甲午战争惨败 C.洋教势力的入侵 D.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27.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