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84分)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2.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仁”和“礼” B.“仁者爱人” C.“克己复礼” D.“为政以德” 3.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体现学习方法的是 A.“有教无类” B.“当仁不让于师”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温故而知新” 4.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主要是因为 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C.稳定社会秩序 D.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素质 5.下列属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是 ①“仁”和“礼” ②“为政以德” ③“守静”“以弱胜强” ④“克己复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下列著作中不属于“五经”的是 A.《乐》 B.《诗》 C.《书》 D.《礼》 7.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这里的“德”,主要指的是 A.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B.任用贤德之人治理国家 C.主张贵贱有序 D.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 8.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儒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9.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10.下列哪一事件为“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的标志 A 秦统一六国 B 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佛教传入 11.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2. 汉武帝即位后,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目的是 A.树立自己的权威 B.发展大一统事业 C.镇压地方割据势力 D.发展经济 13.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 A.汉武帝时候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健全 B.太学的建立 C.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D.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实施 14.关于太学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 B. 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C、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 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大 15.儒学开始定于一尊与哪两个人物有关? A.孔子和孟子 B.秦始皇和李斯 C.汉武帝和董仲舒 D.“二程”和朱熹 16.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17.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18.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19.下列不属于北宋五子的是A、李翱 B、周敦颐 C、张载 D、程颢 20.北宋时对理学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位思想家是: A.韩愈和柳宗元 B.程颢和程颐 C.朱熹和王阳明 D.周敦颐和张载 21.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A.“仁”和“礼”B.“为政以德”C.“仁”D.“礼” 22.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远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23.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气关系论主要吸收了谁的思想? A、张载 B、二程 C、周敦颐 D、李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