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验中学2010—2011学年(上)高二历史期中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列宁认为:“从俄国革命和未来一切社会主义革命来看,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关系,就是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下列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D.农业集体化运动 2.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3.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4.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5.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指( )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6.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A.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C.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 D.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7.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在《战争回忆录》中说:“国家的活动有赖于煤炭、电力、煤气、石油,而且有一天要取决于原子核分裂,所以为了使法国的经济达到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就必须最大规模地开发这些资源,这就需要只有国家才能胜任的巨额费用和巨大工程,以及实行国有化。”这表明戴高乐主张 A.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以计划经济代市场经济 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废除私有制实现国有化 8.“New Economy”是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一大变化。它出现于下列哪位美国总统在任时 A.Herbert C.Hover B.F.D.Roosevelt C.Ronald W.Reagan D.Bill Clinton 9.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发展中国家却可悲的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第三世界与西方社会的差距 ②发展中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阻碍 ③经济全球化加强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优势 ④发展中国家必须全面增强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10.在下列标志的组织中,有中国加入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