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二历史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同步检测及答案(4)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30.(2011•辽宁沈阳四校高三期中考试)《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反映了( )
    A.实行抑商政策 B.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
    C.农业的重要地位 D.对“市”严格管理
    【解析】A 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对商业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反映的是汉朝对商业实行严格限制的抑商政策。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31.(201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考)宋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城乡贸易交流频繁
    C.集市交易打破了时空限制
    D.农业相关产品交易量大
    【解析】D 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A、B、C三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项可以从“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得出。
    32.(201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图片与这一论断无关的是( )
    A.北宋开封城 B.《清明上河图》局部
    C.北宋交子 D.宋代蹴鞠纹铜镜
    【解析】D 本题涉及到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商业革命就是在商业领域的巨大变化,A、B、C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系,D项反映的是手工业中的金属冶炼业的发展。
    33.(2011•梅州曾宪梓中学高三期中考)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朝初期对商业活动严加管理实行坊市制符合要求的是A;开市时间有严格的限制符合的是D;草市最早出现在宋代符合的是B;而在唐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时间界限被打破即出现了夜市符合要求的是C;故此题正确选项是C。
    34.(2011•东北大联考高三阶段考)中国古代城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最有可能不是宋朝的是( )
    A.“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
    B.“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
    C.“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市坊整齐”
    D.某富商夜闻“民间酒楼”有“丝竹声笑之声”
    【解析】C “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是南宋陆游所描述的小文化夜市;“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是对马行街夜市的深深怀念;“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出自东汉张衡《西京赋》,“市坊整齐”说明坊市制未被打破;某富商夜闻“民间酒楼”有“丝竹声笑之声”说明坊市制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了。由此排除ABD,答案为C。
    35.(2011•福建师大附中高三期中考)据《张居正传》(第三册卷三十七)载“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同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故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据此判断,张居正主张( )
    A.农商并重 B.重商抑农 C.扶持商业 D.重农抑商
    【解析】A从材料中“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可判定材料观点是农商并重。
    36.(2011•山东实验中学一测)临淄的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汉武帝时主父偃称“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这反映了当时的临淄( )
    A.农业发达B.商业发达C.牧业发达D.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B 从材料“市租千金”,“市”是买卖场所,我们可以看出临淄的商业发达。
    37.(2011•辽宁本溪高中高三阶段考试)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 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 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 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A 中国古代城市既是军事堡垒、统治阶级政治中心,也是商品交换中心。城市建筑一般也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本题中④说法错误,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对商人和商业活动进行限制,重视城市商业贸易一说不能成立。
    38.(2011•盐城高三摸底考)清代《韵鹤轩杂著》一书描述当时的苏州“士之事贤友仁者必于苏,商贾之籴贱贩贵者必于苏,百工杂技之流其售奇鬻异者必于苏。”从中反映出明清时期的苏州( )
    A.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社会活动有严格的区域限制 D.经济文化十分繁荣
    【解析】D 材料式选择题,描写的是苏州的繁荣景象,是士大夫的聚集之地,是商人的聚集之地,是买卖珍奇物品的地方。
    39.(2011•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一)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说明明代( )
    A.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B.商业较繁荣但是缺乏竞争
    C.上海已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D.政府已调整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C 材料反映出上海地区商业的繁荣局面。而ABD的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40.(2011•河南洛阳高三统考)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该材料表明当地( )
    A.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B.日益成为江南棉织业的中心
    C.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雇佣关系
    D.商业发展突破了官府的控制
    【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朝新经济因素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给筹取值”结合地点松江行业是丝织业说明在明中期的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41.(2011•山东实验中学一测)明朝时,杭州张翰的祖先“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另一碑刻资料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资料反映的现象是( )
    A.明朝中后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已经比较普遍使用了机器
    C.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D.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解析】C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机户与机工已形成雇佣关系,所以反映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出现。
    42.(2011•北京海淀高三期中练习)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以下各项对材料和右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农具的革新推动了荒地开垦
    B.垦荒活动需要得到政府许可
    C.清朝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
    D.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解析】A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A项中的农具的革新从材料中看不出来;B项从图片——开荒执照看出来;C项由文字材料可以看出来;D根据所学可知。
    43.(2011•唐山高三摸底考)乾隆皇帝谕令两广总督苏昌“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通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乃该夷来文内,有与天朝有益之语。该督等不但当行文笼统驳饬,并宜明切晓谕,使知来广贸易实为夷众有益起见,天朝并不籍此些微远物也。”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列强以有益清朝为由侵略中国
    B.天朝大国心态阻碍中外间贸易交往
    C.清初以怀柔之道处理外交关系
    D.西方强权外交导致清朝统治者不满
    【解析】B 材料反映了清王朝统治阶级闭目塞听,不了解外部的世界和时代变化,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直接导致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