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1.(2011•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二质检)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的大量稻谷的遗存 【解析】B 理解材料中“满天星斗”的关键词。A、C项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农业起源,D项不能反映材料中“满天星斗”的特点。B项多处遗址发现人工栽培水稻,说明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 2.(2011•北京海淀高三期中练习)北宋有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符合诗中描绘的选项是( ) A.筒车用于山地灌溉 B.江南地区出现了水田 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 D.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 【解析】A 诗句出自北宋李处权的《土贵要予赋水轮》“吴侬踏车茧盈足,用力多而见功少。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绕。绿云看即变黄云,一岁丰穰百家饱。今年小荒人菜色,斗易衾稠逮昏晓。古来善政抑兼并,贫富相通俗淳好。闭粜待价良忍哉,客主遑遑不相保。令尹贤於郑子产,视民恐伤心皎皎。朝来戒谕甚丁宁,令下翕然风偃草。我今亦有在陈厄,回首田园迹如扫。他年归计一廛氓,抱瓮甘同汉阴老。”题干所选部分描述的是筒车。筒车(chinese noria)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称“水转筒车”。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胜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3.(2011•梅州曾宪梓中学高三期中考)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解析】B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经分析《荀子•王制》强调气候的影响;《农书•粪田之宜》强调施肥的作用;《吕氏春秋•上农》强调节气的重要性;《齐民要术》强调耕作技术轮作制的作用;所以应该总结A、C和D项,应该选择精耕细作,因此此题正确选项是B。 4.(2011•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三)董谓《救荒活民书》“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 【解析】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贫民下户、中产之家流离饿莩”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遇到土地兼并和水旱灾害农民经失去财产,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5. (2011•厦门高三三校二联)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 C.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解析】A 本题考查明清海禁政策。可用排除法解答,B项均可生产太绝对、C项人民生活富足错误、D项虽然正确但并非主要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基本自给自足,才产生“可谓中国不缺耶”的认识,选择A项。 6.(2011•福建师大附中高三期中考)《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材料反映的经济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解析】C 材料反映古代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时的小农经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7.(2011•濮阳华龙区高级中学三摸)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析】B。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即使在文学家的渲染下在小农经济体制下农民始终过着贫穷的生活,所以此题应选择B。 8.(2011•沈阳二中高三二测)就证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B.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解析】B 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当属史迹或者史书记载,当然文字由来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而传说公信力最小。 9.(2011•安徽名校高三第一次考试)明代冯梦龙有诗感叹说“春秋篡弑叹纷然,宋鲁杀君只隔年。列国若能辞贿赂,乱臣贼子岂安眠!”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赫赤宗周,褒姒灭之” B.“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王室衰微,群雄逐鹿” D.“公田不治”,“私田”发展 【解析】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及其原因。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A、B、C三项同材料信息一样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社会现象而不是原因。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遭到破坏,私田出现并得到发展,分封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被动摇,因此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故正确答案是D项。 10.(2011•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摸底考试)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 ①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土地制度问题,先理解材料的含义,海瑞认为“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恢复春秋时期的井田制,这是历史倒退,所以不能说它是科学的办法,排除①;丘浚认为废除井田制后“田不在官而在民”,出现了社会贫富不均。他更认为均田制不适宜长期实行,可排除④;从材料里分析,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现象,丘浚分析的比较客观些,所以②③判断正确,而①④判断是错误的。选 D。 11.(2011•北京海淀高三期中练习)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包括( ) ①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②促进了私田的大量开垦 ③加速了旧贵族的分化没落 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加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