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C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从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ABD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松江地区盛产棉布,是徽商重要的经营商品。 21.(2011•山东潍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一观念的形成( ) 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②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B本题较常见,材料大致反映说,当时人们的一个观念认为金银财宝,遇到火灾等灾害马上会失去,只有土地,不管怎样的灾害不会有意外。所以有钱的如士绅、富户,一般的手工业者、商人、官府胥吏有钱了以后,都会马上置地。反映了当时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也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重农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本题选B项,商品经济繁荣一说与材料不符,恰恰完全相反。 22.(2011•浙江慈溪中学高三期中考试)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 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解析】B 荈(chuǎn,指采摘时间较晚的茶),A项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不具有史料价值的说法错误;C项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因此就确定茶起源于唐代,说法不成立;D项神话传说不能成为信史,此项说法错误。本题正确的是B项,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仍不能据此就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23.(2011•江苏三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易经》曰“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 【解析】B 从材料我们可以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很明显,材料所述农民既务农又在农闲经商,所以排除ACD。 24.(2011•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资料记载元月十五日,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灯游行,争奇斗艳,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解析】B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偶尔出现夜市,不是经常性的,所以是唐朝末年,到了宋朝已经常态化了,夜市早市昼夜不绝。 25.(2011•河南洛阳高三统考)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下列有关古代洛阳商业发展的叙述比较符合史实的是( ) A.二里头(今洛阳境内)发现商代的“贝”,表明其在商代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隋朝时期的洛阳商贸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统一监管 C.唐朝洛阳“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说明其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市的界限 D.北宋时期的洛阳商店、酒楼随处可见,商业网点已同居民区紧密结合 【解析】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城市洛阳的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二里头文化是夏朝文明遗址,而贝作为实物货币在夏朝就已经出现故应排除A;隋朝唐朝时期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的限制故应该排除B和C项;北宋商品经济活跃,打破了坊市制度,居住区和商业区已无明显界限故D项符合要求。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26.(2011•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宋朝安徽籍爱国词人张孝祥于1168年作《浣溪沙》一首“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东风。”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包括( ) A.理学发展B.南宋偏安江南 C.城市经济繁荣D.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D 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朝社会发展特征的理解。 本题以安徽文化为切入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该词创作于南宋前期,作品中透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南宋偏安东南为作品创作提供了政治素材,两宋城市经济的繁荣奠定了物质与市民基础,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忠君爱国),而D项应该是明清时期政治特点。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 27(2011•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马克圭的《世界文明史》曾述“至宋代,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B.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保护商人利益 C.国家彻底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相当发达 【解析】C 宋代对商人态度有所变化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事实上历史是有着巨大的历史惯性的。 28.(2011•浙江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农产品产量增加 B.人口数量增加 C.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D.水利事业发展 【解析】C 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ABD三项正反映了农业发展的状况。C项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他提出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政策确立与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无直接关联,本题选C项。 29.(2011•河南郑州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秦朝时期,重视关中地区而压迫剥削关东地区;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材料体现了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特征是( ) A.重农抑商 B.区域经济管理 C.土地兼并严重 D.不均衡增长 【解析】B 根据所学,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是不同的。最高执政集团施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偏差。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的发展机会,边远地区,特别是远离交通干线的地区,发展速度则要缓慢一些。材料中秦统一后,对关中秦国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国故地实行了不同政策,使关东地区的经济结构遭受了破坏;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正反映了古代实现不同区域经济管理政策的反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