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人本主义思想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20、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 ①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60分) 21、(12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治国能抟(tuán,集聚)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商君书•壹言第八》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 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1)概括材料中商鞅的观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商鞅的观点。(8分) 2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2分)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1分)此外, 孝文帝还制定了那些新制度? (2分) 材料二 图13 北魏文官汉服俑 图14 汉人胡食图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2分)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1分)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 梭伦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3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两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4)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4分) 24、(15分)阅读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