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单元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时作业] 命 题 报 告 考查点难易度 简单中档稍难 百家争鸣及孔子的思想2、3、4111 孟子及荀子的思想5 道家及法家思想6 汉代儒家思想的演变8、9710、12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其原因有 (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①②③分别从思想、政治、文化方面阐述了“百家 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而④所说的不符合史实,诸子百家的思想很多是唯心主义, 故选D。 答案:D 2.由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已于2010年元月22日首映,片中南子问孔子:“听说 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个‘人’字里面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呢?” 下列对“仁者爱人”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C.苛政猛于虎也 D.兼相爱,交相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与 题意无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待人宽容, 统治者的以德治民等。 答案:D 3.(2010•广州模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段论述当出自 (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意思是: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 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因此这体现儒家中 “仁”的思想,故选A。 答案:A 4.自1985年把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以来,到2010年我们已经度过了25届教师节。可 是近来有网友建议,把每年9月10日的教师节 改在孔子的诞生之日,主要是因为孔 子 ( ) A.主张“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和教育实践 B.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C.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 D.主张“民贵君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这个建议是基于孔子对教育的巨大贡献,选A。 答案:A 5.(2010•宿迁模拟)西南旱情牵动着世人的心,2010年3月20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 云南村民王顺生家,王顺生老伴起身,想进屋倒茶水,温总理微笑着婉拒:“我不 能喝你的水,运来一点水不容易。”20日晚上,温家宝分别主持召开基层抗旱救灾 工作座谈会,指出,抓好抗旱救灾工作,要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在我国古代先 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 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将民的地位、 作用给予充分的提高,故选B。 答案:B 6.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 )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①②③④四 项皆符合题意。 答案:D 7.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 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统治策略的变化与调整,从“无 为而治”到“独尊儒术”体现了时代的变化,选B。 答案:B 8.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 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有善质而未能善”,说明其主张“性本善”;“立 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说明其主张“君权神授”,应选D。 答案:D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