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二历史下册第十三单元课时同步检测及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9.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
    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  )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皇帝这样做是为了宣扬“天子受命
    于天”,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这是“天人感应”学说,选A。
    答案:A
    10.(2010•南京调研)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
    到的信息不包括 (  )
    A.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
    B.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C.汉代统治者通过教育促进儒学的传播
    D.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 学生识图、 理解能力。西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
    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但不是唯一思想,A错误,其余三项均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
    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 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
    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材料2: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
    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3: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材料4: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 ,推动中华
    文化走向世界,2008年9月27日至29日,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孔子文化节期间
    在山东曲阜隆重举行。儒学经典《论语》中的五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
    和为贵”,具有鲜明的人文性。
    请回答:
    (1)四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1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
    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3)材料2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
    做?
    (4)《论语》中的五句话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理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归纳能力。 第(1)问在把握每个材料中心意思的基
    础上进行归纳。第(2)问材料强调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第(3)问材料体现了“君”与
    “民”的关系。第(4)问在理解五句话的含义的基础上分析。
    答案:(1)民本、人文思想。
    (2)关键:取信于民。统治者应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民贵君轻”的观点。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4)理念:团结友爱,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
    12.2009年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由孔子引起的中国思想界的重大变革,至今仍然在
    影响着我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
    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2:(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 悉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
    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 次空前浩劫。战
    国时代蓬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3: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
    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第(1)问在把握三则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
    纳。第(2)问从材料中即可找到答案。第(3)问应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
    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秦朝“焚书坑儒”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
    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
    思想的不良影响,但也发展了儒学,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
    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