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历史必修三好题收集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辽宁沈阳市市重点联合体期考)16.道光帝对签定《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由此可知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 A.平等外交思想 B.屈辱外交思想 C.传统夷夏思想 D.殖民外交思想 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道光帝的外交思想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盲目自大的思想,还是在坚守传统夷夏思想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辽宁沈阳市市重点联合体期考)19.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解析:A。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主张制夷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辽宁沈阳市市重点联合体期考)17.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 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洋务派主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李鸿章属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救治中国的问题,不主张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主义。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东北师大附中2011届第三次摸底)8.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 A.科学技术决定论 B.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洋务思想“中体西用”的看法。先要理解材料含义,其大意是近代世界处于滔滔发展潮流之中,而近代中国人多数是拘泥于古代传统、思想保守。洋务派提出的“中学”是指中国传统思想及制度,“西学”是指近代西方先进的思想与技术。新生事物,必然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与扼杀,洋务派为了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提出“中体西用”。这样评价洋务派的做法,考虑了当时特定历史环境。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辽宁沈阳市市重点联合体期考)23.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的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A.阶级斗争分析法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洋务派推动近代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洋务运动对于引进西方技术,抵制外国经济侵略,培养军事、技术、翻译人才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广东省六校协作体2011届第三次联考)6、“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与此人相关的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孔教与共和,必废其一 解析:B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是李鸿章对办洋务的概叹,结合所学我们知道洋务派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辽宁沈阳市市重点联合体期考)27.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想派别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开眼看世界”指的是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的是洋务派的主张;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是新文化运动的消极影响;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指的才是资产阶级要求通过政治变革改变国家命运的思想转变。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辽宁沈阳市市重点联合体期考)18.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 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 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主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通过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认为改革会带来内乱。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辽宁沈阳市市重点联合体期考)20.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C.指出资产阶级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所起作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这里指的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局限性:并没有完全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封建专制思想还具有很强的势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东北师大附中2011届第三次摸底)12.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公民”一词是泊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 B.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C.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 D.近代教育事业的进步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从公民概念阐释看,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近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就是“公民”取代了“臣民”,“民主”取代了“君主”。C项因果颠倒。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东北师大附中2011届第三次摸底)11.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答案】B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