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泰州中学2010-2011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选修)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泰州中学2010-2011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选修)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考试号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来源:学&科&网Z&X&X&K]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朝学者万斯同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2、有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传统中国的帝制为西史所未有,其独特即在君主专制一切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巧妙结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这句话旨在强调秦朝的政治转向是(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官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4、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
    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5、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元朝的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D.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
    6、下列有关秦朝的史实阐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
    A.疆域辽阔,超过了前代,疆域最南端的郡为象郡
    B.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是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的延续
    C.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称为朝议制度。
    D.建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7、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个时期应是( )
    A. 春秋战国   B. 秦汉     C. 隋唐    D. 明清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 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9、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10、《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11、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12、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指出:“没有新的原则在17世纪的成功实施,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这里“新的原则”是指( )
    A.议会至上 B.和平渐进 C.自由平等 D.分权制衡
    13、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这段话属于弗格森对( )
    A.创建美国联邦政府及其作用的评价
    B.1776年革命派关于自由理念的批评
    C.1787年联邦派关于自由解释的表达
    D.联邦创建前后不同自由观点的介绍
    14、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体现在( )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④总统与内阁之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独立宣言》写道:“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对暴君来说是可怕的。”这句话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反映是( )
    A.美国政府采取三权分立的办法实现制约和平衡
    B.美国政府的构建通过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方式实现
    C.美国政府和国会的公职人员通过选举的办法产生
    D.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通过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16、马克矗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使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下列说法,最符合此观点的是( )
    ①联邦政府内部分权制衡 ②立法权的再度分割
    ③各州和中央政府之间分权制衡 ④南方与北方的分权制衡
    A.①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17、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不属于代议制的范畴 D.其产生方式具有一定的民主特征
    18、美国1787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 宪法》的共同点是:( )
    A、避免了权力的过于集中
    B、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
    C、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D、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