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四: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了“新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增加10%的进口附加税。这项措施将共同市场(欧共体)对美国出口的货物交付的平均关税增加了一倍。对此,西欧共同市场六国达成了一致协议,要求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等措施,否则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和“直接反击行动”。英国财政大臣立即通知美国,英国完全同意共同市场六国的建议。 ——西北大学等编《世界现代史》 请回答: (1)威尔逊的理想是否征服了美国?(1分)为什么?(2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2)二战后初期,美国与西欧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反映西欧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有何重大变化?(2分)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有何表现?(4分) (4)上述美国与西欧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4、(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列宁选集》卷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罗斯福的基本思想反映了美国资本主义的什么发展趋势?(3分) (3)材料三中列宁的“错误”指什么?为何列宁的初衷会与现实发生矛盾?后来列宁是如何改正错误的?这一改正好在哪里?(6分) (4)材料一和材料四相比,在农业政策上它们之间有何异同?(6分) (5)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和模式前后发生许多变化,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4分) 35、(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的苏联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起来了。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的世界 材料二:绝大多数人是修正主义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赔款、波兰走廊(穿过西普鲁士的狭窄的出海口,据条约划归波兰),对于武装部队的限制以及把讲德语的地区从祖国划分出去等做法,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 ——《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1919年以后的德国,从潜力上来说,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大国。……经过几年的“正常”生活以后,它将再一次提出德国的强大问题。……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超过了英国和法国,钢产量达1600万吨(同期英、法的钢产量分别为979万吨和971万吨)。 ——《世界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文中的“修正主义”指什么?德国成为“修正主义”的历史原因与日本、意大利是否相同?为什么?结合史实说明德国、日本如何改变了势力均衡?(6分) (2)结合材料二和三,说明为什么将不再“忍受下去”?这种状况反映了什么规律?(3分) (3)材料一对“三足鼎立”局面的分析是否有道理?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DBCBCBCCDCBCBACA 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 BDDADCBADADCACDD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33、(18分) (1)没有。(1分)美国妄图利用控制“国联”特别是联合各小国与英法抗衡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但由于英法联合反对,遭到失败。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国联盟约》,反对加入“国联”。 (2分)说明美国的综合实力尚不足以称霸世界,国际格局的中心依然在欧洲。(1分) (2)政治上:雅尔塔体系形成,打破了长期以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西欧被迫服从于美国的全球战略。(2分)经济上: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美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加强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1分)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将西欧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西欧成为美国的商品输出市场。(1分) (3)美国与欧共体国家展开了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努力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2分)主要表现:经济上,同美国在世界市场展开激烈竞争,并占据有利地位,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2分)政治上,开始奉行相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2分) (4)二战后初期,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分)20世纪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严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影响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 34、(22分) (1)措施: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提高农产品价格,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产产品。(2分)目的:使生产消费趋于平衡,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1分) (2)实质:以国有化形式尽量避免资产阶级自由企业的竞争,以政府的力量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2分)趋势: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趋势。(1分) (3)想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1分) 列宁的初衷是以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改造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和生产问题但是忽视了当时落后生产力的状况和本身在一些实际问题如经济困难、农民不满、富农叛乱等。(2分) 实施新经济政策。(1分) 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开始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2分) (4)相同: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2分)不同:历史条件、目的、具体措施和结果方面迥然不同。(4分,答案要具体,任答两点给4分) (5)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国经济政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得4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5、(13分) (1)指力图打破“一战”后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限制。(1分) 不完全相同。(1分) 日本和意大利并非是“一战”的战败国,德国是战败国,在该体系中受到宰割和制裁,纳粹党在国内煽动复仇情绪,得到广泛支持。(2分) 日本法西斯通过九一八事变及一系列侵华行动,突破了华盛顿体系;(1分) 德国法西斯放手扩军备战,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打破了凡尔赛体系。旧的格局被打破,法西斯势力崛起,因此说打破了势力均衡。(1分) (2)“一战”后德国经济逐渐恢复,又成为超过英、法的世界强国;(1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