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台州市2011年高二历史下册期末质量评估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台州市 2010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试题
    历 史 2011.07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
    1. 以下有关分封制的表述,与其他三项观点不一致的是
    A.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多,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
    B.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C.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D.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通“镇”)之
    2.西周实行宗法制,形成了“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的局面。宗法制下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①是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 ②在政治上是上下级关系 ③是家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④是不同宗族的大小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
    列对右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
    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
    C.第一次沟通了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
    D.加快了西南夷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
    4.“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 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材料评价的是
    A.皇帝制度 B. 郡县制度 C. 官僚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5. 《汉书•刘辅传》中提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
    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关于中朝的表述正确的是
    A.汉承秦制,是秦朝“朝议”制度的延续
    B.由皇帝选用位高权重、有名望的大臣构成
    C.作为皇帝的助手,直接参与政事的决策
    D.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内阁大臣
    6.右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这一体制
    既符合了皇帝的政治要求又给皇帝带来了烦恼。为克服其烦恼,采取的措施是
    A.设政事堂 B.设参知政事 C.设枢密院 D.设内阁
    7.在历史上,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就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反
    应……第一种反应表现为退却和逃避;第二种反应则体现为调整和适应。前者的口号是“回到美好的从前”;后者的口号是“向西方学习,以与西方作战”。下列属于第一种反应的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8.上海南京路曾被称为“大马路”、“十里洋场”。1865年殖民者在扩建该路的同时正式定名为南京路。殖民者这样做的主要依据是
    A.南京是中国的古都,定名南京路意在征服整个中国
    B.南京是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商埠
    C.南京是英国人最早侵占的中国省会城市
    D.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之规定
    9.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
    较合理解释的是
    A.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B.民国初年,“政党群兴,党争随起”
    C.民国元年,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
    D.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
    10.关于袁世凯其人,孙中山曾公开发表过如下言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是
    ①“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②“始翻然悟彼奸人非恒情可测。”
    ③“袁总统于练兵一道很在行的,彼作十年总统必能为中国练五百万雄兵。”
    ④“非去袁不可!”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 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11.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峡两岸将共同举行隆重庆典。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中,
    可能为两岸主流学者所共同接受的是
    A.辛亥革命废除封建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意义
    B.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C.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
    D.辛亥革命的结局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12.“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A.战争的性质 B.民族主义立场
    C.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D.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13.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主要内容是:……(2)实施全国军事的总动员;(3)实施全国人民的总动员;……这体现了中共
    A.全面抗战路线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C.国共合作方针 D.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的方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