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在每小题所给的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右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信息。下列思想与这一主要信息不相符的是 A.仁者爱人 B.人之性恶 C.人性本善 D.以人为本 2.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A.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B.用法律约束每个人的行动 C.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D.用法律代替个人意志的统治 3.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墨翟“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4.“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该诗反映了明清时期理学 A.重文轻技的特点 B.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特点 C.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本质 D.空谈义理、不重视经世致用的特点 5.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面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 6.“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从这些对国画的评价可以看出国画的艺术特点是 ①追求对自然景物的逼真描写 ②注重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 ③局限于时空的限制 ④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 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会谈之余两人均唱了几段自己喜爱的国粹艺术——京剧。这一段佳话说明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具有 A.相同的心理素质 B.共同的文化传统 C.相同的经济基础 D.共同的生活习俗 8. 1921年3月上海《时事新报》刊登了一篇驻德国记者的特约稿,评论“爱因斯坦的革命事业……把旧科学的概念一齐推翻”。材料中“旧科学的概念”是指 A.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 C.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 D.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学 9.《圣经•创世纪》记载,世间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神创造的。而证明“造物主”即神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使人的思想发生变化的是 A.血液循环理论 B.细胞学说 C.生物进化论 D.电磁波理论 10. 1931年10月18日凌晨,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人生旅程。下葬时,为纪念他的突出贡献,美国各地 A.熄灭电灯一分钟 B.轮船鸣笛三分钟 C.教堂敲钟84下 D.齐奏《英雄交响曲》 11.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无疑是文明的巨大进步,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机器生产也同时带来了“异化”。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就形象地说明了 A.工业社会造成了道德沦丧 B.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庸 C.机器生产提高了工人生活的质量 D.机器破坏了自然环境 12. 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两者的共同之处体现了 A.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 B.追求理性的自由主义 C.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 D.追求自我的个人主义 13. 右图是古希腊的著名雕塑“维纳斯”。雕塑透露出女性体态丰满,具有协调性,反映了人体之美。其产生的原因有 ①古希腊文化充溢着人文主义精神 ②自由民主的政治氛围为人们提供了创作的自由空间 ③工商业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 商丘某高三同学在课外阅读康德的《什么是启蒙》一文时遇到了两个字迹模糊的文字:“必须永远有运用自己的××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必定是 A.知识 B.信仰 C.权利 D.理性 15. 《海国图志》序言中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上引言论反映出作者①主张与外国礼尚往来 ②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③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④学习西方长处旨在抵御外国侵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 梁启超说:“自失香港、烧圆明园之后,感觉有发奋自强之必要……。”梁启超致力于“发奋自强”事业的方法是 A.宣传革命思想 B.投笔从戎 C.创办民主政党 D.投身变法运动 17.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从材料中可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用白话文抨击礼教 B.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C.首倡民主与科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 18. 中华民国国歌唱道:“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这里所说的“吾党所宗”的核心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建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9. 观察右图,这张代表证的主人可能在会议上听到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新中国的成立 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