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有较深的历史关系,但最终分道扬镳,这主要是因为 A. 两者的对外态度不同 B. 两者的政治主张不同 C. 两者的阶级属性不同 D. 两者的社会背景不同 5.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用于对以下哪一思想的评价 A. 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D.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6. 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 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7.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的文章中倡导在中国实行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 C.三权分立制 D.君民共主制 8. 被称为近代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9.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震动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10.“公车上书”提出以下四项主张,康有为认为其中只有一项是“立国自强之策”,那就是 A. “下诏鼓天下之气” B. “迁都定天下之本” C. “练兵强天下之势” D. “变法成天下之治” 11.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 A. 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B. 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 C. 鼓励广大民众参与政治 D. 利用西方的政治学说说明儒家的合理性 12. 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有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 B.设立议院 C.制定宪法 D.设立制度局主持新政 13. 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 A. 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 B. 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 C. 实行铁路国有政策 D.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鼓励私人办学 14.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民间疾苦,悉达天听”。反映的内容是 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 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D.设邮政局 15. 下列各项属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①筹划海防,成立海军衙门 ②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③开办京师大学堂 ④废除八股取士 ⑤学校不读四书五经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16. 戊戌新政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主要是 A. 裁汰冗员,废除特权 B. 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C. 设立议院,召开国会 D.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17. 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翼(期望)。概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 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 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 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 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18. 1898年6曰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