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戊戌变法(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4.戊戌变法的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重点突破]
    1. 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强大。 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 发布一系列陈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思想文化传统 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其实质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原来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就要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阻。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断地由适应到矛盾,所以改革就不断进行,使生产关系及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无论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什么地区的改革,其背景均体现了这一实质,这也是我国当前实行改革开放必然性之所在。
    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商鞅变法的矛头指向宗室贵族和世袭大臣,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剥夺他们的各种特权,必然受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甚至他们怂恿太子犯法借以破坏这次变法活动。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公子虔报复商鞅,告其谋反,商鞅被车裂,并族灭其家。商鞅赤胆忠心,最终却在劫难逃。还有王安石罢官归隐、六君子戊戌喋血等等,均说明改革之路曲折而艰巨。
    从改革的结果来看,这9场改革有成有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②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利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由于封建顽固势力、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等因素而昙花一现,归于失败。
    从改革的作用来看,成功的改革能极大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梭伦改革改变了雅典贵族专权的局面,把雅典导向了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迈出了雅典起飞的第一步,此后二百年间,雅典创造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的希腊文明;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变,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粉碎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条件;明治维新则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一个近代化国家。
    此外,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们在改革中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敢违犯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王安石面对守旧势力的阻挠、反对,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力行新政。北魏孝文帝除弊布新,排除鲜卑旧贵族的阻挠,平息反对派的叛乱,甚至处死反对改革的太子元恂,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虽然有的改革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他们勇为天下先、坚强不屈的意志以及改革所创下的丰功伟业却永载史册,为后人所乐道。
    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 ①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②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③促进维新变法思想运动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④促进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 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A. 冯桂芬、王韬、李鸿章 B. 冯桂芬、王韬、洪仁玕
    C. 冯桂芬、王韬、康有为 D. 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3. 观察右边的《时局图》,下面关于这幅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幕
    B. 列强主要侵华手段是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C. 美国提出侵华的“门户开放”政策
    D. 列强的侵略使中国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