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阶级的探索 1、地主阶级的探索——迟钝的反应 (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2)洋务运动:①背景:19世纪60年代,清朝面临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内外交困: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国外有资本主义侵略。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或者“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代表人物: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③目的:镇压人民反抗,维护清朝统治。 ④内容:先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还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3)清末“预备立宪”与“新政” 2、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①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资政新篇》中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②义和团运动是在北方民间秘密结社基础上,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而发展起来的一次自发的、分散的农民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性质,但却有致命的弱点(笼统排外的性质与对清政府的警惕性不足)。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异同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相同点 主体 以农民为主体 斗争形式 采用暴力为斗争手段 缺陷 暴露出农民阶级落后的一面 结果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不同点 背景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压迫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反帝爱国运动,也打击了清政府,加速其灭亡 规模 14年,18省 1年,3省 领导方式 有政权,有纲领 没有统一的组织、政权纲领 【归纳】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②从政治上看,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③从思想上看,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④从组织上看,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斗争都说明了这一点。⑤时代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和发展不充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3、资产阶级的探索——渐进的觉醒 (1)维新派掀起维新运动: ①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在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 ②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③主张:实行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④评价:他们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一次由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他们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爱国的意义。由于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群众,因此被顽固派镇压。他们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