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案(4)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3.(山东师大附中)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
    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
    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
    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一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一墨,乙一法,丙—道 D.甲—道,乙一墨,丙—儒
    4.(山东泰安英雄山中学)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
    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5.(2009年海南模拟)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6.(2008年潍坊模拟)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7.老人们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8.战国时期的有一学派提出“以法为本”和“法不阿贵”,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 B.韩非子 C.庄子 D.墨子
    课后练习与提高
    【重点难点突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材料五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 《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变化的过程。
    (2)根据材料四,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五,指出儒学对韩国的影响。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
    (四)当堂检测
    1.【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法”,强调“法”对国家的重要性。故正确选项为D项。【答案】D
    2.【解析】孔子希望恢复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答案】C
    3.【解析】甲生主张以德教化,可见是儒家思想;乙生主张对违纪行为严格惩罚,可见是法家思想;丙生主张要让学生自我觉悟,可见是道家思想。【答案】A
    4.【解析】B项是孔子的核心主张。【答案】B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谐”、“兼爱”、“非攻”;“政在得民”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说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答案】A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