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兴起的表现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 原因: (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① 政治:王国问题 ② 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③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特点:外儒内法 2.影响: (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2)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4)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B、汉代的教育体制——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C、科举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① 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② 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③ 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④ 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⑤ 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