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重点: 新中国建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本科难点: 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注科学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Ⅰ、必修Ⅱ学习,对新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当时的世界格局已经有所了解,已经初步具备了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背景知识。 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的学习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及地位、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已经有所了解,这将有助于理解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等 六、课前准备 七、课时安排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复习导入 1、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2、思考: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世界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哪几方面?为什么? 3、思考:从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看,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衰弱;制度腐败、经济落后、战乱频仍、列强侵略) 4、图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5、教师总结以上问题,归纳成下列图示。并由此引入新课。 古代(辉煌)——近代(衰弱)——新中国(振兴) (三)讲授新课 一、新中国科技发展概况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B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制订了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 1956年 将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列为发展重点 1963年 部署原子弹、导弹、氢弹的研究实验,安排人造卫星的研制; 1986年 “863计划”及以后的“星火计划” C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D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雄厚了人才储备; E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主要领域 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和农业新品种研究 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含义2、背景 【探究】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作出“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探究】出示下列材料,要求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材料: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问题: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3、成果 【探究】计算机投影下列四幅图片。 图片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片2—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时的景象。图片3—大亚湾核电站;图片4—秦山核电站。 思考:你从上述四幅图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南优2号的选育 2、杂交水稻选育的意义 四、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主要成就及其地位与意义) 【探究】建国以来科技成就有什么重大作用和意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本课要旨”,掌握核心内容。同时强调指出:“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