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肯定封建制度,以中国的纲常伦理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 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2)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派提出的,指的是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求得自身强大,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奕訢认为,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4、洋务运动的内容(19世纪60至90年代) 1(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2(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3(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4(60年代开始)开办新式学堂。 5、结果与评价: 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扩张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但洋务派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在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阅读P69【学思之窗】,思考: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有:他们都是地主阶级,都主张学习西方,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无:①洋务派“师夷”目的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而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过渡:洋务运动30年并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尤其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这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没有,但远远不够 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就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仿洋改制看世界-----维新变法思想: (一)早期维新思想: 1、产生的背景: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②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来源)③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经济、阶级基础)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70至80年代,它是伴随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而出现的。 3、思想主张: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①维新“新”在哪里?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②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4、作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政治上的要求。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5、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