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简单明了,不许要旁求他索 ,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都是烦琐而无用的求证方法,人们要了解、认识客观事 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连书都不必多读。认识来自心中,所谓“发明本心”也就是要 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 ③反对“格物致知”(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的,反对人民为 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 2)阳明心学。 背景:随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其本身也逐渐地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 的敲门砖。而明中期以来,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起义也频繁发生,程朱理学不能 够回应这些变化。一些儒家学者认为,人心混乱是由于思想界的混乱导致。在官学话的程朱理学 之外,他们通过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心学”来挽救理学和更新儒学,“阳明心学”由此产生。 内容:①思想核心:“致良知”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②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理学大师。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本心和良知即是理,天理本在 人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强调加强自我修养,激励人们奋 发立志。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 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 难” 材料三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领神秀的同门、南派首领慧能所作佛偈: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探究: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 理吗? 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守仁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分析陆王心学与材料三所反映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 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 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 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 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 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