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认识论)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 探究:从材料中看出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 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清末兴办新式学堂,“格致”成为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 统称。 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 通。 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3)标准: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妇女贞节观。 材料一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 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二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佛偈(佛教唱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 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探究 :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朱熹思想主张的理解。 分析程朱理学与材料二所反映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③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④地位和影响: 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成祖亲自主持编纂了以程朱理学为规范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书,作为 官定读本和朝廷科举考试的准绳,程朱理学发展到鼎盛阶段,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陆九渊心学.(南宋理学大师) 背景: 在理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分歧。他们不满意程朱理 学对于“理”的探究方式的烦琐,相对而言,更受到佛教、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 响,提出了“心即理也”等观点。 内容: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他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 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 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