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学案 【双基梳理】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前350年两次) 1、背景: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其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内容:①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②加强集 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伍什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③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④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⑤改革旧俗。 3、结果: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虽死,但由于新法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因而并未被废除。 4、评价: (1)性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2)影响: 积极影响:①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 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消极影响: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5、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①顺应了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以及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秦孝公全力支持,绝 对信任商鞅;③厉行法治,赏罚分明;④改革的历史条件成熟;⑤商鞅既有改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气和决心。 6、启示:旧势力的顽固和改革的艰辛;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和勇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