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 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学过程 导课: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布满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 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加紧侵略中国,而袁世凯则对内独裁,对外卖国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基于此,为了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先进的中国人要求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完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却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为了捍卫共和,反对倒退一批民主主义者针锋相对地发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5、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