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南宋: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思想主张: ①理气论: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心性论:其基本观点是:“心体情用”、“心统性情”。朱熹的“心统性情”理论,认为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善心即“天理”,恶的人心就是“人欲”。 ③认识论:朱熹对“格物”的解释,认为一是“即物”即接触事物,二是“穷理”即研究物理,三是“至极”即穷理至其极;对“致知”的解释,朱熹认为是扩展、充广知识,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结果。在知行观上,朱熹则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认为知的目的在行,即实地践履,若想践履,必须先知,不过朱熹也强调知和行不能偏废,“知行学相须”。 ④功夫论:在修养功夫方面,朱熹主张人们学习和道德修养的目的,就在于“存天理,去人欲”,这一结论一方面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意味,但另一方面,在伦理学上则有用理性原则来作为社会普遍道德法则的意义。总的来说,程朱理学所强调的“格物致知”,并不是要求科学真理,而是明德之善,主要是道德层面的。 ●历史地位:(科考依据 思想外传)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还形成“朱子学”学派。 3、程朱理学的影响:(适应需要、官方哲学、维护统治)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统治。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与“心学”: (1)生平简介: 陆九渊(1139~1192)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江西抚州金溪青田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2)心学: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又称“良知之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它与程朱理学不同的是,陆王心学主张以人“心”为宇宙的本体(程朱理学以“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成为集心学之大成者,因而又称“陆王心学”。 (3)思想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2、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1)生平简介: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 (2)主要思想: ①“心即理”: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 “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可巩固封建统治。 ②“致良知”:王阳明认为 “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看经书的目的是为了致良知。 ③“知行合一”:王阳明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 ※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见教材P14最后一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