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2)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 (3)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2)了解思想观点,观察儒学发展变化,分析其历史地位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应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应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 (2)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认识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 (3)心学的出现既反应了理学的发展,也说明了理学的不足,新的思想萌芽呼之欲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开始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而对宗教有了更多的兴趣。辟如南朝的梁武帝,就笃信佛教曾三次舍身入寺院,与众为奴,图谋政教合一。以上情况充分说明:儒家思想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那么,请大家想想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儒学的地位就会受到挑战呢,儒学应该怎么办? 第3课 宋明理学的兴起 一、背景-----正统地位受挑战但继续发展的儒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 见教材第一段 我国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佛教的盛行,道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与此同时,儒、佛、道三家也开始相互影响和融合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的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再次,佛教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生幸福上,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和安慰;第四,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第五,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