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道教创立于东汉末期,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魏晋以来,封建统治阶级逐步对原始道教从理论上、组织上加以改造,使它成为巩固统治的精神工具。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南北朝时,官方道教已经形成。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早在魏晋时,玄学已经将三教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初步融合。具体来说,魏晋玄学继承了先秦西汉以来的道家哲学思想,并把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与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经过曲折的演变,终于与儒家哲学相表里,即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成为士族地主的意识形态。而佛教也自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至于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 (1)隋朝:儒学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释、道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教日益处于劣势,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佛道二家的压力。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唐中叶以后,儒学大师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率先提出要复兴儒学。他们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积极援佛入儒与援道入儒。总之,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后来经过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的朱子可以说正式实现。 二、程朱理学: 1、宋代“理学”的产生: (1)含义:所谓“理学”,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儒家学说,它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①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极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因此,宋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 ②与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宋代一统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与思想史自身进程密切相关。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宋代儒学为了与统治建设相适应,儒学道统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此外,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注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3、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北宋:程颢、程颐(合称“二程”)-----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理而后物。(核心思想) ②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