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改汉姓。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当时,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因为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主认为他们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建议教师结合【学思之窗】的史料和问题,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分析孝文帝在改汉姓的同时又采用汉族的门阀制度对鲜卑族所起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婚姻。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汉代“和亲”政策,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一改革措施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并进而认识“政治联姻”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政治矛盾的一种重要策略。 改籍贯。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数间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个体农民。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即有魏孝文帝的长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静陵。 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卓有成效的新制”一目的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新制建立的原因、作用和彼此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孝文帝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采取了哪些措施?然后引导学生逐个分析新制实施的原因和作用及各个措施之间相互关系。在学习俸禄制时,可提问俸禄制实行之前北魏的吏治状况怎样?接着引导学生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危害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从俸禄制实行之前官吏的收入来源和分配原则;官吏贪污盗窃,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机构迅速腐败,鲜卑贵族依靠攫取的财富追求奢靡,使原来悍犷善战的风气逐渐丧失;官吏贪残,压迫人民,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等方面进行点拨,加深学生对吏制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在学习均田制时,可结合【历史纵横】中均田制的材料和教材有关内容让学生概括均田制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然后结合均田制的特点从经济的恢复发展、政权的巩固、封建化和民族融合等分析均田制的影响。在学习三长制和租调制时,可在帮助学生了解两者实施的原因和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均田制为中心,分析上述措施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得出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设巧计迁都洛阳”一目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讨论。问题一“北魏兴起于塞北,定都平城已历数世,其间,北魏国势不断增强,逐渐由一弱小政权入主中原而一统黄河流域,那么孝文帝为什么还要迁都洛阳呢?”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学思之窗】材料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等方面分析迁都的原因。关于迁都的过程应着重强调孝文帝假“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的策略性,可设计问题二“假设孝文帝不设巧计,面对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阻力,一意孤行,强行迁都会是何种结局?”让学生讨论,以此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关于“雷厉风行,移风易俗”一目的教学。教师可首先让学生明白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鲜卑族进一步向汉族学习,更完整地接受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并继续深化改革。然后利用【历史纵横】和《北魏文官俑》的图片材料,让学生把两种服饰进行对比,指出其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说北魏文官俑的服装体现了民族的融合?”“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引起服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利用【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中材料对孝文帝移风易俗的功过进行评价,以此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提纲挈领地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和作用,孝文帝勇于改革、不畏困难的精神等方面进行小结,以此确保教学过程的完整无缺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整体印象。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可利用课前引言导入新课: 通过引言大家从中得到哪些信息?一是孝文帝改革极大地触动了鲜卑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抵制。二是孝文帝对以太子恂为首的守旧势力不徇私情,坚决镇压。那么孝文帝到底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而招致守旧势力如此激烈抵抗?我们又对孝文帝如何评价呢?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一课的学习,我们将会从中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案例二 在学习孝文帝设巧计迁都时,用计算机或幻灯片展示“北魏迁都图”。时间,493年~495年。过程,由平城到洛阳。策略,假“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历史上,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而迁都的不乏其例,但孝文帝迁都尤其与众不同。孝文帝不仅顺应了北魏加强对黄河流域统治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要求,而且设巧计避免了与鲜卑贵族在平城直接冲突,借“南伐”之名,顺利实现了迁都计划。更值得一提的是,孝文帝利用迁都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轻了改革的阻力,同时,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改革奠定了基础。这一切体现了一代帝王的远大抱负和雄才大略,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