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 袁隆平,中国著名农学家,闻名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1930年7月生于北京。1953年8月,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60年代初,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1966年在《科学通讯》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育性》论文,受到国家科委重视。1967年杂交水稻研究被正式列入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1970年“野败”(野生水稻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株)的发现,为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打开了一个重大的突破口(此系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岛首先发现的)。1972年,杂交水稻被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了全国性的协作攻关。1973年,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1975年冬到1976年春,湖南各级农业部门抽调力量,组织一批批的技术人员下海南,由袁隆平担任技术总指挥,制种3万多亩。此后,杂交水稻迅速在国内推广种植,并以迅猛之势推向世界一些国家。1979年4月,袁隆平出席国际水稻研究所科学年会,作了《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学术报告,各国水稻专家公认中国杂交水稻居世界“领先地位”。袁隆平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大幅度、大面积的增产,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1981年,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金质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1987年度科学奖。袁隆平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公斤,1998年达到450公斤,增长了3.2倍。在当今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是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按每吨1000元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元;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公斤计算,每年解决了5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 钱学森 钱学森,中国现代科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主攻航空力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又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在导师T.Von卡门的指导下深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导弹研究。美国政府对钱学森在航空高速动力学和喷进推进方面的突出贡献,曾给予高度评价。1945年,美国国防部和空军部颁发给他“国家服务优等勋章”。1946年底,回国省亲。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1951年4月26日,在麦卡锡主义的反共浪潮席卷美国的情况下,美国司法部以“共产党嫌疑”的罪名判决钱学森驱逐出境(这一判决并未立即执行,1955年8月5日钱学森才获准离境)。1955年,钱氏一家四口终于回到祖国。钱学森回国后在1956年2月17日向中国政府提出《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他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1956年4月起,他作为这一领导机构的成员,负责规划与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副院长、院长。1965年1月,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任副部长。1968年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此后,历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等职。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他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在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结构力学、化学流体力学、工程控制、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等多方面都作出了贡献。1954年他在美国出版的《工程控制论》(英文版),是开辟这一领域的最早权威性著作之一,曾获得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直接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攻关和试验工作,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的专著有《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1943年他和美国F•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等。 3.插图说明 《秦山核电站》 位于浙江嘉兴海盐的秦山镇,是我国第一座核电站。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建成并网,从此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1993年,全年负荷因子为66.21%,提前两年达到机组设计负荷能力。1994年4月机组进入商业运行,1995年7月13日通过了国家竣工验收。1998年第四次换料检修中对反应堆吊篮下部支撑构件进行了技术改进,于1999年9月重新并网发电。到2003年8月,秦山核电站发电超过200亿千瓦时。 《大亚湾核电站》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从法国引进的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核电站为压水堆型,两座装机容量为90万千瓦(共180千瓦)的机组。核电站位于深圳特区龙岗区,毗邻港澳。1987年8月7日,主体工程浇灌第一罐混凝土,一号机组于1993年8月并网,1994年2月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二号机组随后投入商业运行。到2003年底,大亚湾核电站累计上网电量已有一千二百多亿度,其中近七成输往了香港。 4.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科学家传记大辞典编辑组,1991年版 《中国科技之最》梁富强、李春荣编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版 《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英),科学出版社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 “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 1.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比较。 2.通过学习,学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问题探究 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春天的信息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 “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本性、长期性的方针,对发展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比较 春天的硕果 “双百”方针的贯彻:生物学领域的学派之争、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情景再现 影视赏析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难点 “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繁荣科学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方针的提出过程、内涵;方针的贯彻情况和成果;经验教训。“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但同时又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由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较丰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并采取多种形式,如讨论、辩论、文艺作品赏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双百”方针的理解。 本课引言是由一幅照片和文字说明两部分内容构成,突出表现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双百”方针的提出给科学和文艺领域带来的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从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天?问题二、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双百”方针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抛弃苏联错误的东西,走出自己的建设道路来,这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在《论十大关系》中,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建国初期,在科学文化领域内由于受到前苏联在学术批评中的粗暴作风的影响,也由于我们自己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某些“左”倾思想的影响,存在着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学术、文化和艺术问题上动辄打棍子、扣帽子的情况时有发生,把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任务是不适应的。 (3)关于知识分子会议召开。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他代表党中央郑重宣布: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陆定一在会议上说: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同纵容资产阶级思想的自由发展严格区别开来),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批评,但批评时决不要戴大帽子。 在本目的教学中,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教师可以给出几个讨论问题:问题一、“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1956年之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状况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二、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为更好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党提出“双百”方针是很有必要的。讨论中,也可以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