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I卷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两处错误的一组是( ) A.愆期(qiān) 租赁(lìn) 搔首踟蹰(shāo) 自出机杼(zhù) B.纤弱(xiān) 肇始(zhào) 周公吐哺(pǔ) 引吭高歌(háng) C.葳蕤(ruǐ) 炽烈(zhì) 匪夷所思(fěi) 罄竹难书(qìng) D.浸渍(zì) 坍塌(tān) 还酹江月(léi) 纨绔子弟(wán)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樯橹 彤管有炜 倾圮 磐石 B.提练 雕栏玉砌 意断 伶俜 C.骐骥 信誓旦旦 狼藉 斑斓 D.垝垣 夙兴夜寐 凝噎 暮霭 3、下列选项中叠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信誓旦旦(诚恳的样子) 暧暧远人村(模糊不清的样子) B、氓之蚩蚩(痴情的样子) 脉脉不得语(相视而含情不语的样子) C、泣涕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淇水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D、言笑晏晏(欢乐的样子) 依依墟里烟(袅袅升起的样子)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在京剧舞台上,出来四个龙套……他们相互将手中的刀枪随意地碰几下,口作吆喝状,就表示已经打过一场战争。这对外国人来讲,是不可理喻的。 B.这是一架电子分析天平,它能精确地称量微量物质,其准确性可以说是毫厘不爽。 C.对于年轻人,只要他认认真真的工作,偶尔说几句牢骚话也无可厚非。 D.当今时代,新事物、新知识不断涌现,没有“增量”,只吃“存货”,谁都难免会有江郎才尽的时候。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温总理访问非洲七国期间,承诺将继续向七国的社会发展提供援助,包括建立农业示范中心和乡村小学、派遣医疗队、赠送抗疟疾药品、培训各类人才等,受到了各国高度赞扬。 B.鲁迅文学奖因涉及广泛的题材、体裁,及时反映当前文学创作成就而备受关注;这个见证时代精神的文学奖项不仅成为衡量民族文学成就的标准,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展示。 C.青藏铁路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雪域天路”被人们描绘成“商贸金桥、藏族坦途、文化通衢”。它为青藏高原架起了通往祖国各地的通道,也使得更多的百姓圆了前往青藏旅游的梦想。 D.“三峡模式”不仅让国内企业具备了自主开发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能力,而且通过引进了世界著名制造厂家的先进技术,从而使我国水轮发电机组的制造水平和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楚辞》、《乐府》诗、《古诗十九首》、汉魏文人创作的诗,都属于古体诗,唐朝以后的诗属于近体诗。 B.王维、杜甫、白居易、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分别著有《王右丞集》、《杜少陵集》、《白氏长庆集》、《漱玉词》、《剑南诗稿》、《稼轩长短句》。 C.词是宋代形成的一种韵文文体,又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词一般有词牌、词题,词牌规定词的格式(字数、句式、平仄、押韵等),词题说明词的内容。词的风格有婉约、豪放两种。 D.唐宋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欧阳修等人倡导的,他们反对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先秦和汉代普遍使用的古文,主张“文以载道”。古文运动形成了唐宋八大家,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二、社科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生物多样性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它是由地球上生命以其环境相互作用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进化而形成的,是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对人类的生存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意义难以估量。因此,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一项全球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宣言,目的是为了当代和后代人的利益,为了生物多样性的固有价值,尽最大可能维持、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 生物物种多样性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水热条件的差异、地形的复杂性和地理隔离程度造成的。许多热带岛屿和其他一些陆地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地理位置相对孤立,境内地表复杂,使得这里生存的生物种类最多。 自从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原因,难以计数的生物已经灭绝,现存的500—1000万种生物仅是过去曾经生活过的几十亿种中的少数幸存者。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被破坏,由此造成的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弥补的。这不只是直接减少了人类可利用的生物资源,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一般认为,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将给以其为生存条件的其他10—30种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基础,生物等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保护不力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因此,采取有利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7、从原文看,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生物物种的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面。 B.生物多样性是在漫长的演变进化中,由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在几十亿年的漫长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群体的总称。 D. 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水热条件、地形以及地理的隔离程度等因素,与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 地球上多数生物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 C.生物资源的利用必然导致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其造成的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是不可逆的。 D. 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就会使10—30种生物物种灭绝,从而使人类可以利用的生物资源越来越少。 9、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 B.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定,将使现有的生物都得到充分的维持、保护和利用。 C. 由生物物种多样性分布不均的原因得知,沙漠和极地地区的生物物种比较贫乏。 D.目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培育动植物的新品种,弥补物种的缺失。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时石守信、王审琦皆帝(指宋太祖赵匡胤)故人,各典(主管)禁卫。普(赵普,官至宰相)数言于帝,请授以他职。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万一军伍作孽,彼亦不得自由耳。”帝悟,于是召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守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下已定,谁敢复有异心!”帝曰:“卿等固然,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顿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也,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帝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籓,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拜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罢。帝从之,赏赉甚厚。庚午,以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张令鐸为镇宁节度使,皆罢军职;独守信兼侍卫都指挥使如故,其实兵权不在也。殿前副点检自是亦不复除云。(《续资治通鉴·宋纪二》) 10、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熟视数人者 熟:仔细 B.惟陛下哀矜 矜:夸耀 C. 皆称疾请罢 罢:免职 D.择便好田宅市之 市:买 11、 下列四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陛下何为出此言? B. 彼此必不吾叛。 C.普数言于帝。 D. 卿何忧?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太祖明白了赵普的意思,于是采用了请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的方式,劝他们交出兵权。 B.宋太祖劝说石守信等交出兵权的一个理由是,担心石守信等人像太祖自己担任节度使时利用兵权黄袍加身一样夺取政权。 C.宋太祖劝说石守信等交出兵权的另一个理由是,人生短暂,何不及早享乐。 D.石守信等人听了宋太祖的劝说后,都非常自愿地交出了兵权,而且与太祖约为婚姻,亲近如故。 第II卷四、翻译下列文言文。(每句3分,共6分) 13、 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 (1)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默写。(每空1分,共10 分)(1)、 ,来吾导夫先路也。(2)、 ,池鱼思故渊。(3)、 ,栗深林兮惊层颠。(4)、 ,使我不得开心颜!(5)、无边落木萧萧下, 。(6)、 ,望帝春心托杜鹃。(7)、塞上长城空自许, 。(8)、执手相看泪眼, 。(9)、人生如梦, 。(10)、出师未捷身先死, 。六、诗词鉴赏(两小题,共 11 分) 14、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5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分)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2分) 1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6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