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帘垂落,屋子里复归于黑暗,艾篙的苦香和烟气从灶膛里窜出来,在老屋里四处弥漫。那是母亲在为她的儿女准备早餐。此时,我小小的心里,盛满了说不清是贫寒的温馨,还是温馨的贫寒,仿佛有一簇烛焰投射在冰块上,有一种凄凉的暖意在我的心中摇曳,并将我的身心紧紧地包裹着。这种来自阴阳两极的气息,在我的身上悄悄地融合,调和出一种平实、冲淡的品性。我在曰后漫长的人生之旅中,含辛而不觉其苦、啖饴犹思世道之艰可能就来自它吧。 那条布着霜痕的毛道,从我的豆村通往二十里外的一座古镇去,我在这条毛道上整整走过了五年的求学时光。关于这条毛道的许多际遇和感触,大都已被岁月的积尘深深地掩埋了,唯独那银霜,至今依然留在我的记忆里。一个人踏霜而行,呼吸着芒刺般冷凝的空气,心是异常明净的。此时,天上银河一抹,七星低垂,一如贫妇的霜月纤纤瘦瘦,不知是操劳过度,还是愁绪萦怀,它没有夏月的润朗,秋月的圆融,刚走出地平线就衰老了,单薄的身影使人担心它能否走完这铺满寒霜的旅程。霜月仿佛并不介意自己衰微的生命,它将仅有的一点光投洒在我的身上,而且丝毫没有希图报答之意。这纤瘦、衰微的月儿,多像我那“白发望霜天”的慈母,她总是在每一个寒彻的霜晨默默地为我弄炊,默默地把家中最好的食物装进我的饭囊,然后默默地把我送到村外,默默地立在霜痕斑驳的石桥上,目送着我踏着那条通往古镇、通往希望所在的毛道…… 有一天,我顶着纤瘦的霜月,走过溜滑的霜桥,踏着寒霜闪烁的毛道走向梦幻般的远方。此一去行踪飘忽,山高水远,故乡遂成了梦中的幻影;此一去所求多多,所得了了,每一步都走得十分沉重,走得十分艰难。这时,我望一眼苍穹的霜月,闻几声远山的寒樵,胸中便袭来一股温温的情愫。也许我的寻觅一无所获,也许我的期冀无法捕捉,但是,我不能停下越走越沉的脚步,尽管我的身后没有鞭子。只有孜孜地追寻。 背负着纤纤霜月,聆听着悠悠樵声…… (节选自《散文》) 18、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怀霜”的?请加以归纳。(4分) 答: 19、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种来自阴阳两极的气息,在我的身上悄悄地融合,调和出一种平实、冲淡的品性。(2分) 答: (2)我不能停下越走越沉的脚步,尽管我的身后没有鞭子。(2分) 答: 20、文中刻画的“霜月”和“母亲”两个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5分) 答: 21、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 六、语言表达:(4分) 22、请给下列新闻稿拟一则标题,要求语言准确。(不超过20字)(4分) 针对云南大旱,云南省水利厅一名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云南的水利设施都是在吃老本,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云南小型水库几乎没有进行过修缮,结果如何呢?云南目前已经有1/4的乡镇政府驻地饮水困难。这还不是最差的,比小型水库规模还要小的那些地方水塘,不仅缺乏资金修缮,更没有相应的科学管理,导致在干旱袭来之时比小型水库更快枯竭。而那些群众自发挖掘的小水窖,在没有水补充的情况下,更是毫无抵抗旱情的能力。 七、作文:(60分) 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景象:几乎所有的树根、花根都不艳丽,但长出地面的枝、叶、花却大都是美丽的……这些景象给了你哪些联想或启示?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基础知识 1、A 2、C 、(A应为惙然 、B毫 C缱绻 胁肩谄笑 D审谛) 3.D 4.C 5.B(A在“奉献爱心”后加“的精神”或去掉“发扬”,属成分残缺或成分多余;C不合逻辑,前面“能否”是两方面,后面是一方面;D搭配不当,“表达了水平和精神”不对) 6.D(选自《水墨周庄》。油菜“铺在大地”与“舞动”分别从静与动、视觉与嗅觉的角度进行描写。“仿佛”“又仿佛”前后衔接,由“花”而“芳香”再到“那种芳香”,语句严谨。) 7.。B 科技文阅读 9 A(以偏盖全) 10 C(A C D均错解原文意思) 11 D(A B C )推断均没有合理依据) 文言文阅读 12.C 13.C 14.B(当时尚未委以重任) 15.(1)立即授予苏绰大行台左丞职位,参与主管机要事务。从此对苏绰的宠信日益深厚。 (2)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字而交给苏绰,如果有需要处理的事,就及时安排施行 【参考译文】苏绰字令绰,年轻时喜欢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擅长计算的方法。他的从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宇文泰在长安城外为他饯行。临分别时,问他:“你家的子弟里面,谁是可以任用的?”苏让于是推荐了苏绰。周文帝就把苏绰召来,任命为行台郎中。在位一年多,没有被周文帝赏识。不过行台的各位官员遇到疑难的问题,都是向苏绰请教然后决定。各部门的公文,苏绰又为它们拟定条款格式。行台中的官员都称赞苏绰的才干。周文帝与仆射周惠达讨论政事,惠达不能回答,请求出外面找人商议。于是叫来苏绰,把讨论的事情告诉他,苏绰立即为他酌情裁定。惠达进入里面呈报,周文帝叫好,问:“谁为你出这个主意的?”惠达说出苏绰的名字,并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周文帝说:“我也听说他很久了。”不久就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有一次,苏绰跟随周文帝和公卿们去昆明池看鱼,走到城西汉代原来的仓池,周文帝回头问左右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有人说:“苏绰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请问他吧。”周文帝就叫来苏绰询问,苏绰将有关情况全部作了回答。苏绰既有口才,应对如流。周文帝更加赞赏,于是跟他并马徐行到昆明池,忘记了看鱼,结果连网也没张就返回长安城。于是留住苏绰在府里一直到夜里,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周文帝整理衣裳端正地跪着,不觉膝行到了前席。就这样一直谈论到天亮也不觉得厌倦。第二天一早,周文帝对周惠达说:“苏绰真是个奇才,我现在要任命他处理政事。”立即授予苏绰大行台左丞职位,参与主管机要事务。从此对苏绰的宠信日益深厚。 周文帝正想改革时政,以求拓展强国富民的路子,所以苏绰能够全部发挥他的聪明才智,辅佐周文帝成就大事。他又拟了六条诏书,奏请施行。第一条先修心,第二条敦教化,第三条尽地利,第四条擢贤良,第五条恤狱讼,第六条均赋役。周文帝非常重视,经常把它放在座位旁边。又命各部门官员熟读它,那些不能通晓六条诏书以及计帐方法的刺史太守县令,不准担任官职。 苏绰生性节俭朴素,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因为四海还没有平定,常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他广泛地寻求优秀人才,共同拓展为政之道,凡经他推荐的人,都做了高官。周文帝也诚心诚意地委任他,而没有闲话。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字而交给苏绰,如果有需要处理的事,就及时安排施行。等到周文帝回来,禀告他知道就可以了。苏绰常常和公卿讨论,从白天到黑夜,事情无论大小,都像是筹划在手掌之中。长期思虑劳累,于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苏绰死在任上,时年49岁。 16、(1)首句用草虫鸣之动来反衬夜静,正因“寂寂”才能听见虫鸣;起笔的“虚”字语涉双关,一是空堂之分外空寂,一是诗人心灵的孤寂。(“以动衬静…‘双关”或“寓情于景”各2分,共4分。大意正确即可。) (2)月光斜照在半截窗户上,又把稀疏的树影投在堂屋的地上,夜半更深的风露渐浓,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环境的凄清是作者心境凄然的折射,暮年迁谪,写出了诗人难忘旧情的凄楚之感。(景物描写2分,作者情感2分,共4分。大意正确即可。) 怀霜现代文阅读答案 18.①父母在霜天为家庭操劳;②我踏霜求学。(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19.⑴十分贫寒的物质生活和极其温馨的家庭亲情结合在一起影响着作者,使他形成朴素、淡定的思想性格。 ⑵人生困苦、追求艰难,但故乡和亲情鼓励支撑作者永不放弃。(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0.表达感情:对故乡、童年的怀念,对母爱的依恋、感激、赞颂。(5分,意思对即可。) 21.结尾段照应前文,点明中心,表达对亲情的依恋,引发读者的联想。(2分,意思对即可。) 22.(5分)示例: (1)水利设施薄弱,云南自食苦果 (2)干旱,给忽视水利建设的云南敲响了警钟 23、【审题提示】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概述了一种日常生活现象——扎入地下的树根、花根形状不美,长出地面的枝叶、花朵姿态美丽。要正确理解树根花根与枝叶花朵的关系:首先是因果关系,树根花根孕育了枝叶花朵,有树根花根才有枝叶花朵。其次是对比关系,树根花根形状不美,枝叶花朵姿态美丽。联想时应该二者兼顾,而且对比关系是决定这则材料特殊性的更为重要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在审题时牢记新材料作文的一个重要立意方法——“因果分析法”,提出疑问:不美的树根能长出美的花,原因是什么?按照这样的思路,从“以物比人”和“由事到理”两个方面考虑立意,可以得出: 1、“以物比人”的两种思路: ⑴根与花为两种不同的人。根为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人,花为幸福成长、有所成就的人。如老师和学生,主角和配角,父母和子女等,也可进一步引申为普通劳动者和繁荣的社会,强盛的国家等。立意以赞美根的朴实无华、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精神为主。(从题意分析,根和花可代表两种事物,此立意属切合题意) ⑵根与花为同一人的两种不同的行为、状态,根是辛勤的劳动,艰苦的奋斗,寂寞的拼搏,花是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甜美,他人的赞扬等。立意以赞美积极的人生态度,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为主。(从题意分析,根和花可代表两种事物,此立意属基本符合题意) 故“以物比人”的写法,有三种不同的切入角度: ⑴从根与花的关系切入:花很美丽,根却平凡,辉煌背后,必有艰辛等。 ⑵从根的角度切入:根不美丽,但能长出美丽的枝叶花朵,奋斗的过程虽然艰苦,但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根不因寂寞而放弃自身的使命,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他人奉献。 ⑶从花的角度切入:花要把根扎入大地才能美丽,人要通过艰苦奋斗才能成才;花因根而美丽,人成功不可忘本。 奉献精神 平凡造就伟大 成功不可忘本 谨记幕后英雄 成功背后…… 2、“由事到理 ”的思路: 平凡的根长在地下,它的使命是要吸收养分,美不美无关紧要;美丽的花长在地上,它的使命是要点缀大地,必须展现美丽。由此可以引申出某些哲理,如:天生万物,各得其宜,要各安本分,尽其天职;美有多种,枝叶花朵的美是一种外在的美,树根花根的美是一种内在的美。 外在美与内在美 平凡造就伟大 明确职责 各尽其职(基本符合题意)…… 以上立意,能对应材料中的因果关系和对比关系,视为切合题意,在内容上可判为一类卷。 以下立意,只符合对比关系,不符合因果关系,视为符合题意,在内容上可判为二类中或下,一般45分以下评分。 ⑴丑陋也能产生美。写外表的丑陋、身体的缺陷,如夸西莫多的面孔和心灵;邰丽华的聋哑和舞蹈;贝多芬的失聪和音乐。 ⑵丑陋不会阻挡进步。(例证与上条类似。)…… 以下立意,只考虑因果关系,不考虑对比关系,视为基本符合题意,在内容上可判为三类中或下,一般35分左右评分。 ⑴做人要有自己的根。(成功来自自己的追求、信念、事业等。) ⑵花和根要携手并进。(写合作、双赢之类。)…… 如果所写内容与材料明显没有联系,应视为偏离题意,30以下酌情评分。 在审题过程中,由于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要进行适当的筛选,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求做到: 1、理清对象: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辩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义: 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符合题意】(围绕“不美丽”(过程)长出“美丽”(结果)展开): 1、 从根的角度:父母是根,孕育我们,他们日夜憔悴,哺育我们展示成长的美;(类比祖国、教师、人民)强调奉献的伟大,成就未来的辉煌;农民工,城市发展的根,为城市添砖加瓦。为了“万家美”的承诺,清晨已经沙沙扫地。 2、 从花的角度:学会感恩(刘翔感谢教练、奥巴马感谢总统……) 3、 成功起于平凡;成功的背后需要汗水的浇灌,艰苦奋斗的过程是丑陋的,但是创造出的辉煌却像花一样美(题材很宽) 4、 不美的根孕育了美丽(逆境中成长) 【偏离题意】: 外在美和内在美 努力展示美 透过现象看本质 持之以恒地坚持 扬长避短 注重细节 抓好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