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11级高二(下)半期考试语文试题卷 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至10题为选择题,30分;第11至22题为非选择题,120分。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1至10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11至22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的一组是 A.蹩(bié)进 癖(pǐ)好 作揖(yī)敛声屏(bǐng)气 B.瞋(chēn)视 债券(quàn) 寒伧(chen)煞(shà)是难看 C.晃(huàng)荡 拗(ǎo)开窗棂(líng) 一模(mú)一样 D.丛冢(zhǒng)投奔(bèn) 喝(hē)彩 逆(nì)情悖理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翻悔 神智不清 掎角之势人烟阜盛 B.褴褛置之度外 得意扬扬 惊惶失措 C.诊察誊写账目 冠冕堂皇 面面相觑 D.倒霉 鞠躬尽瘁 老态龙钟 一着走错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只不过是一个与我萍水相逢的旅客而已,我却从心底生出一种对他的鄙夷厌恶之情,我的神情流露出一种轻蔑羞辱之意,甚至含有些许挑衅的味道,我希望他能感觉到。 B.西澳大利亚是拥有大量矿产资源的国内经济发动机,有上千公里的海岸线,其首府近年来发展异常迅猛,被誉为发达国家中最遗世独立的城市。 C.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我们眼前的世界将会恍然大悟,我们的人生也将充满着动人的乐章! D.4月10日凌晨,位于安徽蒙城县城东八里新庄发生一起满门抄斩惨案,造成代姓一家5口人全部遇难。目前,警方正在全力以赴侦查此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森林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宜居重庆”,拨动着社会脉搏,推动着民生建设和内需,勾勒出一条带有本质性转变的轨迹。 B. 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姜宗福4月18日在红网发帖炮轰高房价,称房产商“绑架”了政府,认为许多经济学家受经济利益驱使,鼓吹调节银行准备金率,无益于解决高房价。 C.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D. 风雨历程半个多世纪,大礼堂分明是一座静默的圣殿,无时无刻都在分享和倾听着一代又一代重庆人的光荣与梦想。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龙图腾原型的猜想 自古以来,龙一直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图腾,但自然界里是没有这种动物的。用科学的眼光分析,龙的形象大概是先民在一种或多种动物的原型上,以神话思维加工改造而成的。 近年来,考古发现的龙迹、龙形器越来越多,这些龙形古玉器都雕有猪头,由此,有学者认为家猪才是龙的原型。至于先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过程,才会把猪奉为神灵并加以崇拜,则无法解释。 内蒙古红山文化出土的众多龙形玉器,颈部明显像马,弓腰弯尾则像蓄势待发的修蛇。经中国考古专家鉴定,确定为新石器时代的“玉龙”,距今约6000年。安徽凌家滩遗址(约5300年~5600年前)有件轰动一时、被多数专家认为确属龙形的玉器,同样具有马首长鬣的特征。在这些古老的龙形玉器上,马与蛇是龙图腾最原始的两种基态。 马龙之说,有很多史料辅证。王充《论衡》说:“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身。由是言之,马蛇之类也。”成书于战国的《周礼》提及周人祭马祖之俗:“马八尺以上为龙,六尺以上为马。”战国时一尺等于23.1厘米,八尺合1.85米。蒙古草原繁衍的都是矮种马,能达到这个高度的只有西域胡国的“天马”“龙马”了。唐朝时史家还将罕见的千里马称为“龙种”。北大教授林梅村曾撰文考证,吐火罗语里表示“神”的词就是印欧雅利安语里的“双马神”,就是汉语里的“龙”。 吐火罗民族就是夏民族。古代匈奴、南越等民族拜天地鬼神的祭俗叫“龙祠”“ 龙忌”“请龙”,《史记》说匈奴和南越都是夏族的后裔。夏族与所有印欧部落一样是游牧民族,东征西伐的过程中最重视马匹,将威猛无比的高头大马视为神灵,加以膜拜,那是十分自然的事。所谓的飞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还有《易经》的“见龙在田”“龙战于野”等等的龙,以马来解释,再恰当不过了。 西方学者的研究得出结论,蛇与女神崇拜属于史前定居文化黄金时期的宗教信仰,印欧人的入侵摧残了他们的文化。夏族的扩张既摧毁了崇拜女神的史前定居民族文化,又把蛇图腾崇拜接受过来,与自己的马图腾结合起来,形成马首蛇身的原始龙形象。 不妨说,龙是神州大地这个民族大熔炉里一次次民族大融合的产物。 5.以下对有关“中国龙的原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相关考古中所发现的一些雕有猪头的龙形古玉器,使得有些学者据此做出了家猪才是龙的原型的结论。 B.红山文化出土的龙形玉器造型以其颈部明显像马、弓腰弯尾则像修蛇的特有造型,为龙的原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物证。 C.近年出土的更远古年代文物中的龙形玉器所体现的马首蛇身特征,有力的表明马与蛇是中国龙最原始的两种基态。 D.“马龙之说”不仅被近年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而且也从很多中国以及西方的古代文献中找到了有力证据。 6.以下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据《史记》记载“龙祠”“龙忌”“请龙”都是古代夏族后裔匈奴、南越等民族拜天地鬼神的祭俗。 B.马成为龙图腾的最原始的基态之一,与本属于游牧民族并将马视为神灵因而加以膜拜的夏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C.《易经》“见龙在田”“龙战于野”等记载,非常有力地肯定了“龙”就是马。 D.西方学者根据中国古代史料研究出在古代游牧文化曾广泛征服摧残过定居文化。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龙作为先民的图腾,在自然界并非真实存在。它的原型有可能是蛇、马以外的其它动物。 B.根据考古资料,华夏民族的龙图腾以马蛇为原型应至少有6000年的历史了。 C. 马首蛇身的原始龙形象是夏族接受了蛇图腾崇拜后再与自己的原来的马图腾结合起来形成的,说明游牧民族的马图腾崇拜早于定居民族的蛇图腾崇拜。 D.印欧部落与夏族同是游牧民族,印欧民族历史上也一定有过马图腾崇拜。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缪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①涴:弄脏。②狃:因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询问 B.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味 C.每市房书名稿 买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记载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 B.又复视浣卷,类冗杂可删 于是渐不信孤 C.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 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 D.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请把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聊斋志异•郭生》(3分) (2) 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聊斋志异•郭生》(3分) (3)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祭十二郎文》)(4分) 1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数 日 [宋]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野 望 [宋]翁 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1)两首诗都写到秋天的景象,但是诗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有所不同。赵诗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而翁诗则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2分) (2)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请结合诗句内容分别赏析其妙处。(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 ,响穷彭蠡之滨(王勃《滕王阁序》) (2)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3) ,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 ________(李密《陈情表》) (5)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是《 》。 (6)“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这是苏轼对唐代古文家 的赞誉。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暗 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