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2010年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2010年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第一卷 (选择题,共30分)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寒碜(chén) 咂摸(zā) 莳秧(shì) 盥洗(ɡuàn)
    B.癖好(pǐ) 懵懂(měnɡ) 央凂(měi) 盘桓(huán)
    C.幽邃(suì)枕藉(jiè) 逋慢(bǔ) 搠倒(shuò)
    D.囊箧(qiè)谄笑(xiàn) 瞥见(piē) 窸窣(sū)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逆情背礼 壬戌 掎角 东施效颦
    B.焕然一新 譬如 报销 万马齐暗
    C.胁肩谄笑 澹然 搭赸 无精打彩
    D.恬退隐忍 嗔视 砧板 变换莫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只有在学术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有分量的文章来。
    B.有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把历史当作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涂脂抹粉,翻云覆雨,弄得面目全非。
    C. 东北的二人转轻松、幽默,常常逗得观众捧腹大笑,笑声中人们心里所有的烦恼、忧愁都付诸东流了。
    D. 带着10张100年前英国人拍摄的乐山老照片,一些文史专家与热心市民、记者一道按图索骥,走访了乐山的部分古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联合国各成员国都有义务交纳会费,根据规定,美国资金必须负责联合国运行费用的20%。
    B. 稻子收好了,麦垅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
    C. 权威人士强调: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煤矿爆炸事件,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必须加强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D. 走进长影世纪城,如同走进梦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体现着设计者的匠心,体现着长影的魅力,体现着长春人的浪漫与热情。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论王熙凤 王昆仑
    在《红楼梦》一部大书的开始,我们第一次看到王熙凤,她那活跃出群的言动,彩绣辉煌的衣装,就能使人觉得这个人物声势非凡。《红楼梦》作者对于王熙凤出场的写作工力,也并不弱于托尔斯泰之写安娜•卡列尼娜的出场吧?她的出场是从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眼中开始的——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首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人皆屏息,她独放诞。特别是神情活跃,装饰辉煌,气势更高人一等。在这顷刻之间,王熙凤既“细打量”黛玉,称赞她生长得“标致”,又为黛玉母亲亡故而流泪,又责怪自己不该招引起贾母的伤心,又问黛玉读书、吃药,又关照给林姑娘搬东西,打扫屋子等等,这一连串明快变化的形象,已使我们一开始就看到这一人物的特征。作者更在这一小段速写之后,借贾母之口,对读者爽快地指出凤姐性格,叫她作“泼辣货”。
    《红楼梦》不同于许多传奇故事的重要特点,就在于作者不使宝玉黛玉恋爱故事孤立存在,而是产生在一个高贵、庞大而又矛盾复杂的大家庭中。固然是通过宝黛恋爱写一个家庭,同时也是通过一个家庭写一个时代社会,实际上,作者曹雪芹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败,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来作清朝康、雍、乾时代统治阶级的镜子。这正是作者伟大的成就。这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已经挽救不了自己的灭亡,但它坚决要抢先一步扼杀下一个时代的新生萌芽和他们的恋爱自由。王熙凤就是一个濒于灭亡的大家庭统治层的执行者。在恋爱故事中少不得宝玉、黛玉、宝钗。在家庭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王熙凤这一根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了出来,《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所以,可以说作者是把宝玉、黛玉、宝钗和凤姐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不容易找到以如此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凤姐不是《左传》的郑庄公、《史记》的汉高祖,也不是《金瓶梅》的潘金莲或《聊斋》的仇大娘。比较起来使人能联想到的也许是《三国演义》的曹操吧?行将垮台的封建家庭和行将垮台的封建王朝,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的当权者也会有着相类似的性格和作用。在《三国演义》作者笔下,不许“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是曹操,支持汉朝统治残局的是曹操。挖空汉皇朝实际统治权只留一个空壳子的是曹操,加速地结束了汉代统治的也是曹操。凤姐在贾府的使命从某一种限度内看来颇有一些类似。《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
    5、依据第二段,不属于文中所说的“写作工力”的一项是( )
    A.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特点。
    B.侧面烘托的心理刻画。
    C.揭示人物性格的服饰描写。
    D.赞美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
    6、“《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的意思是( )
    A.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生活的真实,同时具有文学魅力。
    B.凤姐的形象具有性格的多重性,给读者不知何为恨何为爱的联想。
    C.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够引发读者更加丰富的想象或联想。
    D.凤姐的形象就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让人恨又令人爱。
    7、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塑造的王熙凤与托尔斯泰塑造的安娜•卡列尼娜具有相同的艺术魅力。
    B.作者认为,《红楼梦》一开场就奠定了王熙凤多面的性格特征。
    C.“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是说王熙凤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起支撑作用的人物。
    D.在中国古典著作的人物典型中,再也找不到用“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了。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余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锱衣》一章。适先生奓(zhà)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愈三年,予披官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yíní,婴儿,这里指幼年时期)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汝以一念之贞(由于、因为) B、虽命之所存(既然)
    C、使汝不识诗书(如果、假使) D、或未必艰贞若是(或许)
    9、文中第一段文字,作者对其妹的不幸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时分析了原因,作者认为造成悲剧的真正原因是( )
    A、袁枚妹妹自己坚持不肯解除婚约,“一念之贞”造成了终生不幸。
    B、作者害了他妹妹,所以文中说“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C、“古人节义事”害了他妹妹,传统的封建礼教毒害了她,给她带来了不幸。
    D、不良的教育害了他妹妹,中国古代的诗书都是害人的,所以作者说“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10、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段主要写幼时兄妹关系。记叙了同捉蟋蟀、并肩读书、自己弱冠粤行时幼妹“掎裳悲恸”、中进士回家时妹妹“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等情景。
    B、这一段文字写的都是琐事,但正因为对儿时“嫛婗情状”未能“罗缕纪存”,所以回忆得不够,这就更鲜明地表现了兄妹间的亲密关系和悼念亡妹的真挚感情。
    C、这一段中把儿时“岁寒虫僵,同临其穴”的情景与“今予殓汝葬汝”对比着写,更加哀婉动人。
    D、作者在记叙了往事之后,既后悔,又叹息,这一悔一叹,更直接抒写了无限眷恋、又觉无可挽回的哀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5分)
    (2)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 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3分)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5分)
    1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色,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 。
    (2)寄蜉蝣于天地, 。 ,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但以刘日薄西山, ,人命危浅, 。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文明得“不好意思”
    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