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允恭的老母在“家破”后“无所归”,到儿子的挚友安庆太守谭敬先投身,谭谢不纳,老母的小儿子竟然也拒不奉养老母。他们的行为为杜环奉养常母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B.杜环与常母关系并不密切,却能急常母之难,殷切接待,并不微不至地关照她,最后为常母送终。这些都体现出了杜环的高尚人格。 C.如果说杜环起初接待老母尚属友谊之举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的时局下,杜环扶危济贫,克己助人的高尚品质就显得难能可贵。 D.常母性情急躁,稍不如意,就发脾气,且疾病缠身。杜环毫无怨言,告诫家人顺其所为,并且亲自服侍,这深深地感动了常母。 14、将文中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⑴作者在诗中展开了哪些奇妙的想象?运用了怎样的创作手法?(4分) ⑵诗的最后一句对梦境的描写非常成功,其中一个字用得形象传神,请把这个字找出来并进行分析。(4分) 16.填空(5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2)《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眼”是“ ,使我不得开心颜!”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出场神态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 (4)《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 》并称“ ”。 五、(2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 扛椽树(有删节) 刘成章 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 …… 描绘它,没借鉴可寻。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上边。所以,什么蛾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黑还要浓黑。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出泼。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刚强汉子。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鲁迅虽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是这柳。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这就是柳。 倘问:这柳没有枝条吗?有。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支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定是做椽用的,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 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年的功夫,又一层新的椽子又蓬蓬勃勃地生成了。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它常常悲壮的像断肢折臂的战士。但即使年迈了,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而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点骨血,奉献于世界。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这就是陕北的柳。 我的描绘如果就此结束,我知道,还是对不住它的。我还应该用我满腔的浓浓的墨汁,泼出它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那么,就让我在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感情,像豪雨一样,痛畅地泼下它吧——扛椽树!泼下它的时候,应该再次泼下它的奇崛形象,那形象仿佛是黑桩子,黑碑石,黑煤垛,黑旋风,黑爆炸,黑白故事片中的黑脸黑衣传奇英雄,黑的使人过目难忘。这还不够,还应该泼出它黑色躯体中的代代相袭遗传基因,以及由于这基因才一辈辈地、一年年地、永不歇息地扛着椽,扛着椽站起啊站起,献给父老兄弟姐妹,修筑广厦千万间。还应该泼出它的声音。那是负重的声音,那是拼争的声音。那是乐此不疲、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从来不说一个不字的声音。那是粗重的从胸膛里发出来的喘气的声音。那声音如一股一股的西北风,风撼北国大野,壮我中华万世之威! 17.选文中画线句“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奉献”,“往复无穷”指什么?为什么说它的奉献是“悲壮的”?(5分) 答: 18.第②段中的“泼”就是描绘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说“描绘”而说“泼”?(5分) 答: 19.作者对陕北的柳情有独钟,文中除了描写陕北的柳的外在形象外,还表现了陕北的柳什么样的独特性格?作者突出陕北的柳不凡的独特性格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 20.陕北的柳,有人叫它塞上柳,有人叫它蓬头柳,可作者为何偏爱'扛椽树'这个名字,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 2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要求语言符合每个人特定的身份,每人不能超过20字。(9分) 三个朋友郊游,迎面遇到一株苍劲的巨松,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站住。这三个朋友一个是 木材商,一个是植物学家,一个是画家,他们对着这株松树会怎么说呢?请拟出三个人的话。 (1)木材商说: (2)植物学家说: (3)画家说: 22、在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与前后两句构成内容连贯、结构整齐、音节和谐的排比句。(6分) 风从水上吹过,留下粼粼波痕; , ; , ;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声声欢歌……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上走过,留下了什么呢? 七、作文(60分) 在生活中,人们会受到各个方面的情感冲击:如快乐、满足、兴奋、激动、幸福、掌声、荣誉、成功……痛苦、失望、悲凄、重压、责难、泪水、绝望…… 怎样面对这种种的情感冲击呢?那就要学会承受——既要能承受失败的苦楚,以新的勇气去开创新的天地;也要能承受成功后潮水般涌来的追捧与喝彩,以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也就是说,在困境中要承受,在顺境中也要承受。能承受,才不致迷失自我。 要求:请以“学会承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得抄袭;⑤不少于800字。 武威五中高二期中考试答案 1.B 2.C 3.C 4.C(本来;A.互相/辅助;B.招致/迅速;D.命名/说明白) 5.B(使动/名做动/名做状/形做动) 6.A(有的音盲不是失歌症患者) 7.D(此项不是珀利兹研究小组的发现) 8.B(A此前已有文献对失歌症进行描述;C原文是“有的”失歌症患者有此现象;D原文是说在珀利兹的推测成立的前提下才有此结论。) 9.C(A项关于人们出现失歌症症状与大脑某个部分发育不全的关系是珀利兹的推测,也就无法推出失歌症对听力、智力有无影响;B项前后无因果关系;D项推断过于绝对) 19.要点:盖房子用的椽,要直,要硬,也就是骨子里透着一股“倔劲儿”。作者喜欢的就是这种“椽子”精神,它像陶渊明那坚如青松的腰椎,更像鲁迅冷峻硬朗的笔杆,也如这西北高原上古往今来的无数有名和无名的硬汉。(意思对即可) 20.木材商说:这株巨松用来做家具真是太好了! 植物学家说:这株巨松大约有500年的历史了,并且多次遭过雷击。 画家说:这株巨松的外形非常独特。 21.骆驼从沙漠上走过,留下深深蹄印;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