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劝学同步训练题及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皇甫谧耽学
    皇甫谧字士安,安定朝那人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事务繁杂),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柳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昔孟母三徙以成仁(迁移)
    B.或有箴其过笃(劝诫)
    C.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命运)
    D.辞切言至,遂见听许(看见)
    11.比较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修”字不同,两个“过”字相同。
    B.两个“修”字相同,两个“过”字不同。
    C.两个“修”字不同,两个“过”字不同。
    D.两个“修”字相同,两个“过”字相同。
    1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皇甫谧是安定朝那人,后随父亲迁居新安。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
    B.皇甫谧能够听从教导,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好学不怠。
    C.皇甫谧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耽玩典籍,终身不仕。
    D.皇甫谧待人诚恳,始终如一,不以穷达而有所不同。
    13.翻译句子。
    (1)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2)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3)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
    答案:10.D 解析:“见”表示被动的意义。
    11.C 解析:第(1)组“修”前句应为“修饰”,后句应为“长”;第(2)组“过”前句应为“拜访”,后句应为“超过”。
    12.A 解析:原文中“(皇甫谧)出后叔父”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
    13.参考答案:(1)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2)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3)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好名声呢?
    解析:(1)句“修”(修身立德)、“笃”(专心致志)、“何”(什么),要注意特殊句式“何有”(有什么呢)是宾语前置句。(2)句“躬”(亲自)、“农”(活用为动词“干农活”)。(3)句注意固定句式“何必……乎?”(何必……呢?)、“崇接”(向上攀附)、“事”(为……从事、忙碌)。
    参考译文:皇甫谧,字士安,是安定朝那人。皇甫谧出生后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有人以为他呆傻。曾经得到一些瓜果,即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近二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因此叹息说:“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所以你才会如此鲁莽愚蠢吗!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于是面对皇甫谧涕泪交流。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于是广泛地阅读了国家的重要文献和诸子百家学说。他性格沉静,很少欲念,开始有崇高的志向,就以写作为事业。后来得了风痹症,仍不停地阅读和写作。
    有人劝皇甫谧多和达官贵人交往,以博得好名声。皇甫谧认为隐居田里也可以享有尧舜之道的美名,又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名声呢?于是皇甫谧没有去做官。他潜心玩味经典册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
    城阳太守梁柳是皇甫谧父亲堂姊妹的儿子。当梁柳要去城阳赴任时,有人劝皇甫谧为他饯行。皇甫谧说:“梁柳未做官时探望过我,我都不出门迎送,吃饭也不过盐菜之类。贫穷的人不以酒肉来招待。现在他当了郡太守而以酒宴为他饯行,这样做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难道这符合古人的为人之道吗?那样做我的心会不安的。”
    当时魏郡守曾召他充任上计掾,也曾举荐他为孝廉。景元初,相国也曾征召他,但皇甫谧都不赴任。从那以后魏武帝屡次下诏敦促逼迫出仕朝廷,皇甫谧上书陈述,皇甫谧的恳切言词,终于获得了准许。自己上书给皇上要求借书,皇帝送他一车书。太康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八岁。皇甫谧著诗文甚多,皆为世人所重视。
    三、语言表达
    14.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则古训提示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
    (1)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古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句古训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自己不愿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3)这句古训利于克服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4)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
    解析:本题比较简单。根据题目中的提示,首先要找一句古训(如:题干中“学不可以已”),古训实质上就是古代格言、俗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指出这则古训的含意(如:题干中“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实质上就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指出它的字面意思,再联系个人及现实阐明喜欢的原因,最后指出它的教育意义(如:题干中“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5.联系《劝学》一文,给下面的对联写出下联。
    上联:孔子论语,勤学必温故知新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
    解析:解答此题,应首先分析上联的特点:“论语”既指孔子谈论学习之语录,又指孔子的著作,同时“温故知新”的名言又是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这样,结合题目要求,就能对出下联。另外注意下联主要从内容上与上联对应即可。
    类文欣赏
    天论(节选)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生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尝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赏析:读《荀子•天论》,无疑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暗自惊讶这位战国末期的哲学家何以会具有如此明晰的思想。当荀子的同时代人尚在那里笃信“天”的神秘与神性之时,荀子的这一“天论”,却第一次竖起一面朴素、唯物地理解天行、天道的思想的旗帜。
    荀子所说的“天”,是那种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与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天论》中最著名的名言之一,叫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翻译成白话文,是说自然界运行的规律是固有的,既不因尧而存在,也不因桀而消失。荀子说,你想想看,天下大治或者天下大乱,难道与天(自然)有什么关系吗?没有。无论日月、星辰还是历象、节气,在大禹与夏桀时代都是一样的,但是,大禹治理得国富民安、井井有条,而夏桀呢,是典型的乱世昏君。可见,“治乱非天也”。这是《天论》所得出的一个有力的结论。
    尽管《荀子•天论》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但它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无疑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思想水准。
    参考译文:天体的运行有它不变的常规,它不因为有了尧而存在,也不因为有了桀而消失。用合理的措施适应它就吉祥,用不合理的措施对待它就遭殃。加强农业生产而节约费用,那么天就不能使人贫穷;衣食充足而按时劳作,那么天就不能使人患病;遵循礼义正道而不违背,那么天就不能使人遭祸。所以水灾旱灾不能使人挨饿,严寒酷暑不能使人生病,妖魔鬼怪不能使人遭难。农业荒废而又奢侈浪费,那么天就不能使人富裕起来;衣食不足而又懒惰少动,那么天就不能使人健康长寿;违背正道而任意妄为,那么天就不能使人吉祥如意。因此水旱灾害没来到就有饥荒,严寒酷暑没迫近就有疾病,妖怪现象没出现就有灾祸。所处的天时条件与太平盛世是相同的,但遇到的灾难祸患却与太平盛世不同,这不能归罪于上天,而是由于人所实行的措施造成的。
    ……
    社会的治和乱是上天决定的吗?回答是:日月星辰、历象,这些在禹和桀的时代都是相同的,而禹使天下安定,桀使天下混乱,可见治和乱不是上天决定的。是由时令决定的吗?回答是:万物春天发芽,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收藏,这些在禹和桀的时代又都是相同的,而禹使天下安宁,桀使天下混乱,可见治和乱不是时令决定的。是由大地决定的吗?回答是:万物有了土地就能生长,离开了土地就要死亡,这些在禹和桀的时代又都是相同的,而禹使天下安宁,桀使天下混乱,可见治和乱不是由大地决定的。
    ……
    流星坠落,树木发出声响,普通人都很恐惧。有人问:这是怎么回事?回答是:这没有什么。这是由于天地的变动,阴阳的转化造成的,是事物中少见的现象。对它们感到奇怪,是可以的;而惧怕它们,就错了。日蚀、月蚀的发生,刮风下雨的不合时节,怪星的偶尔出现,这些是无论什么时代都曾经有过的。君王贤明而政治清平,那么这些现象即使同时发生,也并没有什么害处。如果君王昏庸而政治险恶,那么这些现象即使一种也没发生,也并没有什么好处。流星的坠落,树木的鸣叫,这是由于天地的变动,阴阳的转化造成的,是事物中少见的现象。对它们感到奇怪,是可以的;而害怕它们,就错了。
    ……
    尊崇天而仰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做物来畜养并控制它?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控制天命并利用它?盼望天时而等待它,哪里比得上顺应时节并利用它?听凭万物自然生长繁衍,哪里比得上施展才能并变革它?空想着役使万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浪费它?仰慕万物生长繁殖的奥秘,哪里比得上掌握规律促进万物更好地成长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去指望天的恩赐,那就不符合万物的本性了。
    轻松练笔
    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写作提示:从一般意义来说,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没有过时,无论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还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都值得继承和借鉴。当然,时代发展了,他的观点需要补充和发展,如“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等。可结合荀子观点中的精华部分,联系当今社会来谈。
    答案示例:荀子的观点不过时,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意义。
    荀子认为学习贵在知识的积累,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要专心致志等等,对于今天的学习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必备的且又难能可贵的一种精神、一种品格?荀子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既注重学习的外在环境和条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要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
    荀子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体现了荀子的另一种学习观,即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这种看法和我们教学目标的确立不谋而合,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性的熏染、品格的提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