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这几句用词精当,“斫、锄”表现其对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残,“删”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杀,“遏”字意味着不让发扬蓬勃朝气。而“养”字形象点出了他们豢养奸佞小人的险恶用心。 D.“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一句满怀义愤的议论,无情地痛斥了统治者的罪行。句中两个“之”字的用法相同。 5.对这一段文字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话,除开头一句介绍论述的对象外,其他的文字均为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 B.病梅产生的社会原因是“文人画士”斫正、删密,夭其稚枝。 C.“或曰”中的“或”指那些“文人画士”和那些鬻梅者。 D.要使梅成为“欹”、“疏”、“曲”的姿态,那些求钱之民就可以做到。 6.对这段文字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中的梅,比喻人才,作者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B.文段用了不少整齐的句子,使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C.作者用语言描写的手法,引出了批驳的对象。 D.对比手法的运用,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强化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对人才摧残的愤恨之情。 试卷答案: 一、 1.B 2.C 3.C 4.C 5.A 6.D 二、 1.D(勉强) 2.D 3.①孔子说的攻击不同意见,并不一定是老庄和佛学 ②父辈和老师们按照他们的父辈和老师教导而不加思考的诵读,后辈小子们像聋子和瞎子一样只知听信父师之言而不独立思考。 4.论题是:“人”与“吾”皆以孔子为大圣,以老、佛为异端。以孔子自己的话作为材料,揭穿世代相传的所谓“大圣”和“异端”,只是先儒们的“亿度之言”,与孔子的话并不一样。这样,就以为力的论据,驳倒了对方的言论。 5.短短的几句话中,连上个“从众”,意在反复申明,事孔子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仅仅是一种“从众”行为。因为作者“虽有目,无所用矣”(意思为虽然看清楚了事实真像,但由于世俗昏聩,有眼睛也是无用的),所以把这些话题在“孔子像”上,与其说是“事之”,不如说是“批之”。 三、 1.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或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或大连人的骄傲) 2.无产阶级的人生观,集体主义的精神;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