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师分类归纳,明确:这篇文章美在语言,美在形象,美在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分步品味赏析本文的艺术美。 (1)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 ①教师提问: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明确:简洁、生动、形象,有韵味。 教师点拨:文章的语言美,表现在语音美、句式美、表达方式美。语音美在听读课文时已充分感受到,文章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句式美表现在句子长短错落,整散结合,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表达方式美表现在仅仅百字短文中,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爱”字连贯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 ②学生齐读课文,集中感受本文的语言美。 (2)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 ①多媒体显示莲的形象。有莲池,有莲的特写;有月下之莲,日中之莲;有盛开之莲,有含苞待放之莲。学生观赏画面。 ②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莲形象描绘的句子,结合自己的想像进行描述。 ③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些语句,明确: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飞翔。 提问: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提示学生: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用联想把莲的形象与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对号入座。 ④学生带着情感背读课文。 (3)涵泳文章的意蕴之美。 ①提问: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学生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 教师点拨: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在污浊尘世间保持高洁品行的情怀;二是这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崇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写花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②学生质疑:“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如何理解“菊之爱”与“莲之爱”的不同? 教师点拨:“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联系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作品,知人论世,我们发现“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保持独立的人格。再联系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主张入世,不赞成避世。作者写“菊之爱”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写菊是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