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来,尽管天下很不太平,但是中国认为世界总体的和平是可以保持的,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是有希望的。中国认为,当代世界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就是和平与发展这两个问题。威胁和平、阻碍发展的因素存在着,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世界各国人民维护和平、谋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已经汇成强大的历史潮流,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而和平与发展也正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为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世界总趋势的这种科学的基本判断,为中国的外交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突出地强调合作,主张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和平、发展、合作,这是当代中国外交高举的旗帜。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是国际形势的一大特点,近两年来又有新的显著表现,国际社会在伊拉克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就是人所共知的例子。有人说,多极化是“争夺的理论”,这个理解是基于旧的观念。现在的多极化,不同于历史上的那种列强争霸、瓜分世界的局面。中国所说的多极化趋势在兴起,是指现在世界上除了有一个超级大国之外,还有多种其他的力量在兴起,他们都力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相应的作用。这种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世界各种力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和协调,避免对抗和冲突,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当今世界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这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这是一把双刃剑,对各国的发展既提供机遇,又提出挑战。在现代条件下,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这一股巨大的潮流,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现实情况是,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南北差距拉大,不利于世界的稳定,而且归根到底,南方的继续贫困落后,也将是北方的继续发展遇到困难。中国主张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引导全球化的趋势朝着有利于世界经济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冷战结束后,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是关乎各国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中国认为,冷战既然已经结束,冷战思维就应该摒弃;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有新的安全观,其核心就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像冷战时期那样互相疑惧、武力威胁、军备竞赛、集团对峙,只能导致紧张、动荡乃至冲突。那样的世界,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安全的。冷战结束了,世界应该变得好一些。中国倡导新的安全观,在国际上,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国家方面,已经得到积极的回应。遗憾的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安全,还需要国际社会继续做出很大的努力。 “9·11”事件后,人们看到恐怖主义在蔓延,对各国安全的非传统威胁在增加,这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一个新特点。中国一贯反对恐怖主义,我们的同情完全在无辜受害的人民一边。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反恐合作。中国主张反恐要目标明确,证据确凿,标本兼治;同时,中国也指出,反恐不能有双重标准,不能把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挂钩。中国的这种是非分明、考虑周全的立场,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近两年来国际反恐形势的发展,证明了中国的主张是正确的、有预见性的。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发动反恐战争,在反恐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在反恐中伤及无辜、伤害民族和宗教感情,其后果如何,现在全世界都看得很清楚了。 中国特别重视周边外交。对于中国来说,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首先就是周边的和平环境。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即加强与邻国的双边关系,也加强与周边的区域合作。这些年来,历史遗留的与邻国的边界问题大部分已经通过谈判妥善解决,其余的也在积极努力解决中。为推动有关各方通过对话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发挥了公认的建设性作用。现在,从俄罗斯到中亚,从朝鲜半岛到南亚次大陆,从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机制到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同邻国的友好关系和周边的区域合作都在不断取得进展。地缘政治的纽带作用、优势互补的经济需要和文化交流的悠久传统,使中国缔造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具有现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 中国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处理国际事务,判断是非曲直,有自己一贯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建国初期提出并与亚洲邻国共同倡导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一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得到了国际上广泛积极的响应。半个世纪来的国际实践,反复证明了它的强大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现在,在冷战结束、国际格局转变的时期里,这个主张更加显示出它的及时性、预见性和正确性。中国在一系列国际问题、双边关系、多边合作领域里提出的主张,无不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都可以看作是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而做出的努力。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我们深切怀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25年来,中国外交先后在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两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正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前进。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久前,胡锦涛主席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外交提出了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那就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七.重要概念 上海合作组织及其六次峰会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是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组成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6月,“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随后,六国元首举行了首次峰会,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2001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在阿拉木图举行首次会晤,宣布正式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200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在圣彼得堡举行第二次峰会,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宪章对上海合作组织宗旨原则、组织结构、运作形式、合作方向及对外交往等原则作了明确阐述,标志着该组织从国际法意义上得以真正建立。2003年5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在莫斯科举行第三次峰会,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德广被任命为该组织秘书长。2004年1月,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在北京正式成立。2004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第四次峰会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六国元首签署了《塔什干宣言》、《上海合作组织特权和豁免公约》、《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合作打击非法贩运麻醉药品、精神药物及其前体的协议》等文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