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同步检测题:试题命题常用词语浅释及应用(6)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应用训练](2003春季高考)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解题时要注意打破思维定势,正确理解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据此分析B项削弱了皇权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答案为B。
    2.影响
    [概念解释]影响是指通过言语、行为、事情对他人或事物(行为、思想、性质)所起的作用或改变。作用和影响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题中,接触到作用或影响,一般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即包括积极的、消极的作用或影响。
    [应用训练](2004年江苏)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中国的有识之士继续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奋斗,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他们所作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的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政治方面:限制袁世凯独裁,反对袁世凯复辟。影响: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经济方面:兴办实业。影响:“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要思潮之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文化方面:发起新文化运动。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
    3.经验
    [概念解释]经验是指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它是指实践范畴中的成功的因素,有学习推广的价值。可以是来源于感官知觉的观念和来源于反思的、即我们由内省而知道的那些观念。
    [应用训练](2007年广东)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A.英法德 B.英法俄 C.美法德 D.美英法
    [解题思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三大理论基础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所以这一科学理论的诞生与这三个国家密切相关。A。
    [应用训练]巴黎公社最成功的经验是:
    A.建立无产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 B.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C.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规定公社职员的最高工资
    [解题思路]巴黎公社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C体现了巴黎公社的伟大创举,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4.教训
    [概念解释]教训是指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认识,属认识范畴。其错误、失败,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供后人借鉴。
    [应用训练]十年“文革”在政治建设造成方面的最深刻教训是:
    A.反对个人崇拜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重视民主法制 D.正确认识社会矛盾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使人们认识到全面建设高度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性。最佳答案是C。
    (四)启示类
    [概念解释]通常用:启示、借鉴、说明了什么、认识、看法为提示语。其中,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1.启示
    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回答“启示”,就答“经验与教训”。一般是说出结论、经验教训、努力方向。
    [应用训练]2006年高考历史题(广东卷)第27题,这是一个文字表格材料题。所提第(4)问是: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期农村工作问题上的几次重大变革或调整。从材料一的农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和材料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分析,可以得出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从材料三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可以得出它是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①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起阻碍或破坏作用。②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或者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等角度回答
    [应用训练]2008年高考历史题(广东卷)第27题,所提第(4)问是:从 “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解题思路]此题材料一中提出“中国形象”,要求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通过前面三问的设置进而提出第(4)问,要求考生谈一些启示,考生自然会以史为鉴联系社会现实作答。
    [参考答案]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理性对待历史、加强国际交往、增强综合国力等均可。
    2.认识、看法
    此类试题不仅注重对史实的考查,还注重引导考生分析归纳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提炼出历史认识、看法。与“启示”类不同的是,“认识、看法”类是需要考生表明对这一问题的态度,然后是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是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历史认识、看法,强调的是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
    一般有如下几情况:①对问题进行总体把握,实际就是所给材料进行高度概括。②对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得出相关的评述。③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④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上升到理性高度。
    [应用训练]2007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30题:大国崛起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令人瞩目的现象。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俄国(1917年前)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第(4)问: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并就中国的繁荣富强之路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思路]本题对“启示”的考查有较强的指向性:要求从“中国的繁荣富强之路”探求启示。考生应首先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然后结合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得出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共同之处:都经历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都推行对外殖民扩张政策。看法:中国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要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路。
    [应用训练]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第38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具体内容略)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一个新思想……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我们要先联合起来,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全球社会学》)。第(5)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中观点的认识。
    [解题思路]本题实际上是将具体问题或现象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即考生要结合史实来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或“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
    [参考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主义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但由于存在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强权政治,因此要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民族的平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