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解题思路]大革命虽是国共合作进行的,但由于右派叛变革命,其已丧失革命性,故革命的领导方是中共。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D反映了中共自我方面的因素,所以正确答案为D。选项A、B、C均为客观因素。 ⑤客观原因 [概念解释]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自身的因素通称主观原因,而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是客观原因 [应用训练]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是: A.辛亥革命后受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B.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C.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侵略 D.当时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植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一要抓住关键词语“客观”,二要注意选项的叙述有无不符合史实之处。选项A、B、D都是从中国方面叙述的,受其主观意识的影响,不是客观因素,并且当时并非是国民政府统治,故D项表述错误,新文化运动仅是思想文化潮流,即使推动也是主观性的,选项A属于主观努力的推动,是主观原因。只有C项是从外因叙述的,显然是客观原因。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2.目的、直接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 [概念解释]目的是指当事人在进行某一历史活动时想要达到的境地、目标或希望实现的结果,目的或目标可能是多样性的,其中主要的一个就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往往也要结合历史背景去分析)。目的有近期的、长远的,一般将近期而明显的目的称为“直接目的”,将终极的、实质性的目的称为“根本目的”。它常常也用“为了”这一介词来表示,或“主要是为了”“意图是”“动机是”等用语。目的在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主要目的强调其“重要性”。根本目的强调其“终极性”。) ①目的 [应用训练]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是:①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②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③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④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④ [解题思路]本题四个选项都是对外开放的目的,题目中选项②③④都是对外开放的直接目的,而选项①是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故正确答案为A项。 ②直接目的 [概念解释]是指近期的、急于马上达到的,不经过其它中介而能够达到的目的。直接目的一般是就事论事,和史实本身往往同属于一个方面。 [应用训练]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解题思路]A、B选项属于贩运鸦片的客观后果,不是目的;C项中清政府的禁烟法令是在鸦片泛滥后才颁布的,因此不符合题意;只有D项符合。直接目的一般是就事论事,贩运鸦片和扭转逆差都属于经济方面。 ③主要目的 [概念解释]则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 [应用训练](2001年全国)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B.割占中国领土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解题思路]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应抓住其工业革命的完成需开拓更广阔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进行分析。C。 ④根本目的 [概念解释]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应用训练](2000年上海)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解题思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显然,史实A、D不是其所要达到的终极结果。史实C项并存于苏俄的其它经济政策中,主要反映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特点。通过比较,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 [应用训练]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 D.帮助西欧经济复兴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考查对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理解、再认能力。所谓根本目的是指最终目的,是实质性的。二战后的美国采取多种办法,竭力“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即推行其“冷战政策”,而马歇尔计划正是该政策的一个具体表现。马歇尔计划的经济色彩很强,援助对象包括东欧国家和苏联,但只是表面现象。它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达到了以“冷战”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B选项符合题意。 (二)条件类 [概念解释]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事物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通常可分为根本条件、主要条件、次要条件、必然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等等。 ①条件 [应用训练]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是:①各地经济联系加强②春秋以来民族融合加强③各国人民都渴望统一④商鞅变法后国力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