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价要素:结果类、性质类、意义类 高考不仅重视对历史背景要素和历史概念的内部结构要素的考查,更重视历史概念的结果要素和评价要素(即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作用、影响等)的考查,要求考生回答“如何评价”、“说明了什么”等问题,检测考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所谓“评价”,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积极与消极等等,也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等。 (一)结果类 1.结果 [概念解释]是指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应用训练]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前,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了哪些方面的努力?结果如何?说明导致上述两种结果的根本原因。(1992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 [参考答案]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复辟帝制;发动护法运动。孙中山的努力屡遭挫折,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社会主义类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些工作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基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孙中山屡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局限性,不能找到一条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制定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 2.效果 [概念解释]是指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 [应用训练](1993年全国)简要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 [参考答案]以魏源为代表的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没有产生明显的实际效果。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先进人物,企图用拜上帝教和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中国。他领导的太平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最后失败了。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西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他所发动的变法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是百日维新也以失败而告终。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三民主义”纲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在总体上获得成功。后来,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运用这一思想武器,终于赢得了新中国,并指明了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3.成果 [概念解释]成果与效果词意相当,成果更明显地是肯定其积极面,即所取得的成就、成绩。从词性上看是褒义词。 [应用训练]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最重要的成果是: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发展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D.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解题思路]此题要求的是对斗争成果的重要程度做出分辨,四个备选项均是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成果。此题限定语“最重要”的标尺是“历史地位”,某一行为产生的诸成果中,哪一个历史地位最重要,哪一个就是最重要的成果,此题的答案为A。理由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是共和制对君主制的一次重大胜利,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4.后果 [概念解释]后果指最后的结果,虽然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代替后果,但后果多用在消极的方面。 [应用训练](2003春季文综)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