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总产值(%)102.514.1077.39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坦率的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1920年与1913年相比,工农业生产情况有何变化?主要原因有哪些?1925年与1920年工农业总产值相比,发生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5分) (2)材料二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提到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何特点?(1分)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在经济体制方面作了哪些改革?(2分) (4)想一想,上述材料为我们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借鉴?(2分) 23.(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 材料三 世界贸易总额 材料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摘自《中华网》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的依据。(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4分) (3)材料三反映世界贸易的什么状况?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4分) (4)根据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原因有哪些?(4分)结合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想想还有什么原因?(1分) 24.(12分)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它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材料二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 材料三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国和以往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民国政府为实现“揖美追欧”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措施各一例。(5分) (3)材料三中林伯渠的观点是什么?“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造成作者这种认识的原因可能是什么?(3分) (4)因角度的不同人们对辛亥革命常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你认为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是什么?(2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