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测试时间:100分钟 卷面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 A.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2.古代中国瓷器享誉世界,被称为瓷器大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唐代开始,中国的瓷器输往国外 B.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C.元代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D.明清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销往亚、欧、非 3.“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 ) A.唐朝前期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朝大都 4.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有助于缓解社会上“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不公平现象的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 D.鲁国的按亩收税 5.美国芝加哥为庆祝哥伦布航行美洲450周年而发行了一枚邮票。该邮票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主要在于( ) A.发现了美洲 B.促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联系的整体 C.为西班牙王室带来巨大财富 D.是殖民扩张的开始 6.《世界知识画报》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此的巨大木船.尽管历经沧桑依然保存完好。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哪个国家(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7.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 ) A.明朝中后期B.鸦片战争之后 C.洋务运动之后D.辛亥革命之后 8.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 A.实业救国 B.农业衰退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9.下列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 ①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②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④《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右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和“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 的印章。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 主要是由于企业( ) A.经营效益的变化 B.分配制度的变化 C.生产方式的变化 D.所有制性质的变化 11.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农村的新变化”、“思想解放的历程”等几个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 ) A.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B.博鳌论坛的举办 C.北京奥运会的举行 D.重返联合国 12.李三同学是一个集邮爱好者,但他的邮册中有 一张其它种类的票证(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B.反映了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C.说明当时社会的物质比较匮乏 D.改革开放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13.下表是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工农业工业农业 总产值或收入4504亿元3219亿元1285亿元 比上年增加11.9%15.1%4.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