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单元测试题:单元测试试题及参考答案(1)【岳麓版】(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材料一 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一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它包括一个独揽大权的皇帝、一个秩序井然的有效的官僚机构、军用驰道网和北方的长城;所有这些使中国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材料二 宋以后的元朝(1279—1368年)是独特的,因为它是蒙古人而非中国人的皇朝。那以前,游牧民也时常入侵中国,但只能偶尔控制个别地区。而那时,一支蛮人的入侵队伍却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实际上,这些蒙古人当时已侵占了欧亚大部分地区,那时的中国仅是一个东起太平洋、西至黑海的庞大帝国的一部分。但是,这些蒙古统治者,人数上较之他们千百万的中国臣民,少得可怜,而且,得不到中国贵族和农民的拥护。他们以征服者身份进行统治,对中国的制度或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没作什么让步。他们起用外国人参与行政管理,推崇趋于衰退的佛教而不提倡儒家学说,并普遍地剥削国民。因此,当他们的军事力量衰落时,其政权也就为起来造的农民和心怀不满的士大夫所消灭。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存在时间短暂”的秦帝国“这些使中国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并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指出1912年“帝国结构”被推翻的含义是什么?促使这种“帝国结构”结束的因素有哪些?(7分)
    (2)元朝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材料中作者认为元朝“庞大帝国”被消灭的原因有哪些?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6分)
    27.(13分)以下所提供的材料有三组不同角度的问题,第一组为必答题,第二、三组任选一组探究并作答。
    材料一 “丞相之印章”封泥 周亚夫(?—143)西汉名将
    材料二 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 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材料三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二,周亚夫被免于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3分)
    (2)周亚夫被封为条侯和后来被封为车骑将军,被封的原因有何不同?(2分)
    (3)请以上述前后的不同任职原因,说明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2分)
    (4)根据材料三,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2分)
    (5)根据材料三、四,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
    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职 位基 本 职 权
    明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材料四: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4分)
    (4)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2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