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一位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前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时期 14、《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促进了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 B.“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D.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15、1937年以前,重庆只有大小工厂39家,1939年增至84家,到1944年底多达1518家。这种增长状况表明 A.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B.重庆沦为日本的战时工业基地 C.抗战促进我国西南工业的发展D.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显著 16、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17、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18、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控制的电子工业、基础化工、有色金属工业、军火工业、航空工业、公用事业的比重分别为44%、54%、63%、75%、84%、100%。从中可以看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B.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 C.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大力干预D.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 19、下表主要反映了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成就 钢产量原煤产量发电量机床 产量食品加工纺织粮食 产量棉花 产量 年增 长率60%19.70%35.20%354%8.70%7.50%3.70%4.70% A.建国初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B.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协调发展 C.一五计划钢产量的增加得益于武汉钢铁公司的建立 D.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20、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A.颂扬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巨大成就 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 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2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这里“消失”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22、据右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