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同步检测题: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5)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D.在实践实施中比较顺利
    58. 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说明
    A.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B.“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提高了国际地位
    C.“两弹一星”是新中国生存的前提 D.中国科技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59. 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
    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60.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核心理论的是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斯多亚学派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61题20分,第62题20分,共40分。
    61.(20分)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一定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4分)
    (2)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6分)
    (4)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4分)
    62.(20分)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
    材料一 《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材料三 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公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出现了严重欠账。当时的人民生活在购物证和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票券里,从吃的粮食、油到穿的衣裤,用的锅碗瓢盆,都严格的定量供应。
    请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材料一中体现出的孟子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均富”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 (8分)
    (3)据材料三概括当时中国百姓的生活状况,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为改变这种状况,党和政府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8分)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
    1 DBBDC ADDCA 11 BADCC DDBBC 21 ADDAD DBDBC
    31 CDACC BCBCC 41 DDBBA CBBCA 51 AABDC ABBDD
    二、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61题20分,第62题20分,共40分。
    61.(20分)
    (1)社会因素: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社会大变革。(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6分,任意答三点即可得满分)
    (3)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或欧洲的近代科技),中国儒家经典(思想)(4分);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的相互启蒙)。(2分)
    (4)新变化: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62.(20分)
    (1)治国思想:仁政(2分)实质:丰衣足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农耕经济)(2分)
    (2)国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2分)
    国内:地主垄断土地,农民生活贫困。(2分)
    具体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4分)
    (3)状况: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文教卫生水平低下;生活用品严重缺乏。(2分)
    原因:“左”的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2分)
    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4分)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